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殺人沒有任何理由。李曉明帶槍在電影院掃射,導致9死21傷的悲劇,而李曉明被捕入獄後,他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就連遺書中也表明,他想要做一件大事來證明自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什麼殺人

李曉明沒有任何犯罪前科,他的生活原本很平靜,但卻沒想到的是,他用自制的槍械在公共場合殺人,這讓很多人都無法理解,而這起槍擊案導致許多人受到傷害,甚至死亡,導致受害者家屬沒有辦法原諒李曉明。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是什麼)

[海峽網]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台劇近幾年的巔峯之作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根據台灣真實社會事件李曉明事件和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編劇也是《誰先愛上他的》編劇,故事緊湊,每一個人物真實且有張力。

李曉明事件原型是根據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改編,這件事發生在2014年台北,鄭捷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李曉明原型是鄭捷,而王赦就是鄭捷辯護律師黃政豪。《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曾經訪問過黃政豪律師,也曾經試圖想跟鄭捷家人取得聯繫,但被拒絕了,所以李曉明事件是以鄭捷殺人案為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李曉明殺人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幾個家庭的故事,兩年前,李曉明帶槍在電影院掃射,導致9死21傷的悲劇,這是一件無差別殺人案件,自從被捕後,李曉明沒有替自己的行為辯論,也沒有説他為什麼殺人。

李曉明事件發生後,他的父母妹妹為躲避社會輿論和受害者家屬的壓力,選擇隱姓埋名,很顯然,李曉明犯錯跟家庭環境是脱不了關係的。李曉明母親向辯護律師王赦透露,兒子很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有什麼事情也不同他們講,所以他們至今不知道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從李曉明案件來看,你根本沒法確定誰是善,誰是惡,不可否認的是李曉明殺人是最大的惡,但這種惡來源於哪裏呢?是什麼讓他產生這樣的惡,無非是缺乏家庭教育,父母愛的缺失也是其中一部分,這是導致李曉明惡念橫生的源頭。

王赦幫助李曉明辯護難道是惡嗎?他不過是想找到背後的原因,讓更多的家庭看到事件的真相,避免同樣的事情再發生。李曉明的家人是惡嗎?他們也沒想到李曉明會犯下這種彌天大罪,如果早有預兆,斷然不會讓悲劇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遺書裏面寫的,他想要做一件大事來證明自己,還説如果時光倒流,他還會做同樣的選擇。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李曉明到電影院裏用機槍掃射,造成無辜生命的死亡,他是惡的嗎?

李曉明父母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用二十年的時間為社會培養了一個【變態】,他們是惡的嗎?

王赦為這些【變態殺人犯】辯護,幫他們爭取免除死刑,他是惡的嗎?

受害者家屬折磨李曉明的父母,使他們關了麪店,無法抬頭做人,他們是惡的嗎?

應思聰跑到幼兒園劫持小朋友,拿刀子對着姐姐和房客,他是惡的嗎?

李曉明被收監至判刑的過程中始終拒絕與家人會面、拒絕將家人牽扯進來,他是善的嗎?

作為新聞媒體,只報道李曉明父母教不好兒子卻隻字不提他們把房子賣了想要還給受害者家屬,他們是善的嗎?

王赦放棄全台第二大律所的高薪工作,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殺人犯爭取司法的程序正義,保護他們的權益,他是善的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難辨,老天是不是真的有眼

我無法給出答案。

因為這世界不總是善惡分明,非黑即白。

這部電視劇聚焦在惡性傷害事件過去以後,加害者家屬和被害者家屬無論看起來是否展開新的生活,都無法自拔於強烈洶湧的痛苦。

世界可能變好或變壞,都不能暫緩他們在痛苦中腐爛。他們或許迫不得已繼續自己的人生,但卻身不由己在泥沼中下陷。他們的生活就和我們一樣在日復一日地繼續,日復一日的水深火熱,或者死水無波。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是根據台灣真實的惡性社會事件改編:李曉明在戲院隨意開槍射擊,造成9人死亡21人受傷。

這是一起“無差別兇殺案”, “無差別”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是有預謀的,殺人的手段一般也有預謀,只是作案的對象是隨機的。

這是編劇將視角聚焦於李曉明兇殺案對不同家庭造成的影響與動盪,及其引發的後續風波。

如果不是一位朋友推薦,我想我不會看這種題材的劇,我向來不願以惡意揣測,所以當我看到這部劇的名字時自己內心是十分牴觸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圍繞殺人犯李曉明的家屬、九位受害者代表劉天彥的家屬、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三方,以及“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及其家屬,他們的心路歷程和生活變化展開。鏡頭從正面的善惡審判,轉向了案件背後的真相探究,其實要表達的是人性的變化,討論人類社會的規則及解法(或無解):

社會、道德、法律,是否都有絕對的黑與白?誰代表着正義與公平?對與錯誰來判定?多數是不是一定代表真理,道德與法律是不是同軌?……

劇一開始,對於媒體追熱點行為的爭論,就為我們還原了網絡暴力背後的部分真相。

一個殺人犯死有餘辜,民意洶湧時恨不得他全家都死無葬身之地。

如劇中殺人犯李曉明的父母。在李曉明被正式宣判死刑之後,他的父母變賣房產賠款,但社會輿論對他們的壓力依然在與日俱增,不堪重負的夫妻倆只好面對媒體下跪道歉,可換來的卻是媒體的追問和討伐:

下跪是發自內心的嗎?

請問下跪是有人指導你們嗎?

下跪不能換回九條人命!

李曉明的母親含着眼淚,聲嘶力竭地喊出:“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呀!”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而人的天性中又有着參與欲,所以我們不甘於置身熱點之外,總想對社會事件進行了解和評論。人們通常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事件進行善惡評價或者情感抒發,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掄起的是正義之棒,但是,我們的觀點是真理嗎?我們的“善良”是真善良嗎?“流量”即代表大多數人的意志嗎?大多數人又一定代表正義嗎?……

我們只是路過了很多人與事,並沒有走進。

李曉明的父母是殺人犯的家屬,但並不是參與者,為了躲避網絡暴力和社會輿論,他們賣掉了房子,關掉了手機,帶上了黑色口罩,在街角海邊苟延殘喘,但仍不被放過。大多數人自以為站在了“惡”的對立面,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施暴者的角色。

不明真相和尋找真相永遠在競走途中。

真相往往是碎片,很難讓人看到它的完整面目。有些看似完美的真相,會被另一些細微碎片擊碎;我們能看見的,很難是事件的全部或本質。

比起真相,更多的時候是謊言。謊言會暫時縫合一些矛盾和裂痕,使人安心沉睡;而傳達真相是既痛苦又辛苦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選擇在真相面前閉上眼睛。

其實沒有誰會在意真相,大多數人只會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個真相。

李曉明罪該萬死,反社會人格也好,暴力恐怖傾向也好,他不會、也不應該獲得任何的同情。

李曉明是罪大惡極,但眾人對律師和兇犯家屬潑出去的糞和砸出去的雞蛋,也會累積出惡意的,——千萬個這樣的惡意堆積,也會摧毀一個人。

編導把情感往兇犯家屬和精神病患者那裏稍稍傾斜了一下,他們成功了,我們被帶進了節奏中,開始期待公平與與正義。可是,站在受害人一面,我們發現:

一方面,應思聰到幼兒園“綁架”孩子拍片子,的確沒有惡意;另一方面,他帶給幼兒園的孩子以及他們父母的卻是真真切切的長達數小時的恐慌。

一方面李曉明濫殺無辜,無辜家人因他幾近走投無路;另一方面,九人因他再也看不到明天,那些被傷害的家庭永墜黑暗之中。

一方面,陳昌精神錯亂思覺失調一心求死殘忍殺害孩童最後自吞塑料而死;另一方面天真的孩子被他殘忍殺害,家人之痛天地崩塌。

在極為無辜的受害者面前,去探討施害者的根源與動因,違逆了很多人的情感。

這也是我在追劇時情感的混亂與糾結。

編劇想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探討諸多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議題。比如,被害人家屬該如何熬過喪親之痛,該如何重新建立生活的座標?比如,殺人兇手的家屬是否該接受道德和輿論上的“連坐”,他們可以撇清關係自在生活嗎,他們是否還有快樂生活的權利?比如,是否要廢死,贊成廢死者認為死刑不能徹底根除罪惡,但這對於受害者家屬是否有二次傷害?比如,我們有沒有權利不寬恕、不原諒?比如,精神病患者的權利該如何被保護?……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很難講清楚的命題,

不必急吼吼地宣佈結果,

不為羣體撕裂去推波助瀾,

我們也一直在人性的天平上搖擺。

唯一能做的、能信的,就是做一個温暖的人。

好的制度與好的人性之間成正比,但好的制度也不能杜絕極端人格。

能輸出個體的温暖,或許就能拉開一點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要講述了在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失去兒子的宋喬安和劉昭國正面臨婚姻危機,但是在行為日漸失常的女兒天晴的變化下,兩人決定直面傷口,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主要人物是在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中失去兒子的宋喬安和劉昭國夫婦。該劇主要講述了宋喬安和劉昭國夫婦本來一對事業成功、兒女成雙、家庭幸福的夫妻,但是在精神病患李曉明隨機殺人事件中,李曉明殺死了宋喬安和劉昭國的兒子。兩人因為兒子的死,承受了苦痛和壓力,於是兩人感情漸行漸遠到準備離婚的地步。

就在這個時候,宋喬安和劉昭國十一歲的女兒天晴行為卻日漸失序,而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仍舊在李曉明被判死刑後想要了解李曉明的犯罪動機。於是宋喬安和劉昭國決定直面創傷,去了解李曉明殺人的真相;而王赦也堅持尋找李曉明的殺人動機,即便在這期間被王赦唾棄,妻女遭受網絡暴力,王赦也沒有放棄去尋找事情真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