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詩人是燃燒自己

“真正的詩人是燃燒自己點燃別人”是前蘇聯的世界級偉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説的。

真正的詩人是燃燒自己

詩人不是職業,他的產出更應該算作一種修行。吟遊天下,頌唱疾苦,讚美或譏諷,自傷或言志。是詩歌理想的方式,可是,詩人他首先得做人,於是就要放棄很多閒適的做派,閹割很多敏鋭的神經,這對於成就一個純粹的詩人來説,一直是最大的挑戰。要生活,要寫詩,要為生活寫詩,要不為生活而寫詩。真正的詩人是一股清流,熱愛大自然,一身正氣。不被金錢所左右,有獨到的悟性,舉世皆濁我自清,別人皆醉我獨醒。超常思維,愛國,不畏權勢。歷史上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皆有這樣的性格人品,詩人也是一種修養。

名家著作推薦

復活列夫·托爾斯泰《復活》世界頂級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扛鼎之作貴族青年聶赫留道夫誘姦姑母家中養女、農家姑娘卡秋莎·瑪斯洛娃,導致她淪為妓女;而當她被誣為謀財害命時,他卻以陪審員身份出席法庭審判她。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當時社會卻有典型意義。小説一方面表現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題──精神覺醒和離家出走;主要方面則是借聶赫留道夫的經歷和見聞,展示從城市到農村的社會陰暗面,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微信小程序[掌眼鑑寶]一線...28.5萬126懺悔錄[俄]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懺悔錄》與奧古斯丁、盧梭《懺悔錄》齊名,並稱14.4萬17

請問誰有《《小草在歌唱》創作漫憶 》發表在詩歌月刊2月下那一期,作者雷抒雁。

1979年6月7日。

煩悶的一天。讀了張志新烈士的事蹟,我無法坐下來工作,一種不可名狀的憤懣鬱積在胸口。像一匹困獸,我在籠子裏逡巡。

難眠的夜晚。去看望剛從廣州搬來的兩位詩友,議論,依然是張志新。人們的情緒在波動,隱隱約約感到一些東西在閃爍,還把握不準。那就是詩的胚胎嗎?女主人用大杯的咖啡招待,黑色的酒啊!點燃的是心頭的火。關了燈,卻難以入睡,總是看到一個可怕的刑場,一灘紫血,一片青草。耳邊能聽到槍聲,淒厲的 槍聲!回想那些年代,真想同天地一哭!寫!爬起來,打開燈,鋪展紙,正是6月8日凌晨一時。風説:“忘記她吧!”一開了頭,便收不住筆;圍繞着小草,想象在馳騁。我也驚奇那些詞彙、警句怎樣湧進筆底。很順利,一口氣寫完,讀了一遍,推敲了些地方,添了些枝葉,自我感覺很滿意。躺在牀上,已是凌晨4時。興奮難以抑制,想唱歌,想喊叫,又想盡快讀給誰聽。早晨,抄出來,給兩位同志看看,得到的是肯定和鼓勵。於是,我把它送給了《詩刊》。

《詩刊》當即決定刊用,擬發於1979年8期刊物上。

清校打出之後,適逢一場紀念張志新烈士的大型詩歌朗誦會在中山音樂堂舉辦。

座無虛席,一首首充滿激情的詩,被演員朗誦得神采飛揚。《小草在歌唱》是煤炭文工團的青年話劇演員瞿弦和朗誦。那一刻,全場寂靜無聲,只有演員低沉壓抑的中音,在詮釋着詩句裏隱藏的怒火與眼淚。悲憤的聲音在若大的劇場裏迴響,觀眾裏激起一陣陣唏噓。有人在流淚,有人在啜泣。突然,陽光一閃,劃破了烏雲:

去擁護她吧,

她是大地的女兒,

太陽,

給了她光芒;

山岡,

給了她堅強;

花草,

給了她芳香!

跟她在一起,

就會看到希望和力量……

靜默,而後是演員深鞠一躬,謝幕!此時,人們似乎才從遙遠的,痛苦的黑暗裏驚醒。隨即是不息的掌聲,人們從觀眾席上站起來,把掌聲拋給演員。已經走進幕後的瞿弦和不得不再次走向前台謝幕。如此,出出進進,六次謝幕。在瞿弦和此生的記憶裏,得到這樣熱烈的掌聲與謝幕,大約是唯一一次。

《文匯報》、《光明日報》第二天都對這次朗誦會進行了報道。《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快速地用了差不多一個整版提前發表了《小草在歌唱》。

一首詩,一時間成了人們爭議的話題。

1979年7月22日,胡風先生以“宴敖”的名字,就《小草在歌唱》一詩對他的感動,寫信給《詩刊》社和我本人。他説“先是從廣播裏聽到朗誦,後來才從報上看到的。讀了幾遍,這裏或那裏引起了我的感動。”這位差不多半生都在當編輯的老詩人老文學評論家,當然懂得,“發現一首好詩,常常是很不容易的。”

查查年表,知道胡風先生那時剛從四川的監獄裏釋放出來,客居在成都,以前被判的二十多年刑期,雖已坐過了,但已歸於無罪。

胡風向來以真誠敢言馳譽文壇。在這兩封信裏,他對報刊上當時發表的一些紀念張志新的詩做了直言不諱的點名批評,説那些詩“是從理念出發,企圖在形式上補救。”這些“做”出來的詩,發表了,要引起消極性的影響”,“看了一遍就沒有興趣了。”

這兩封信,因為都落到了胡風先生的意料之中,“如果編輯部認為是搗亂”,“那就撕掉,丟到字紙簍去算了。”我看到這信還是後來鄒獲帆先生轉交我,由梅志先生另行抄寫的。

我非常感謝胡風先生,他的一些真知灼見,完全是經驗之談,讓年輕的我茅塞頓開。他説:“張志新並不是常見的,但如果你寫詩的時間用你寫張志新的感情動力來體驗感情的真實度,那麼久而久之,對常見的平凡事物也會寫成真情實感的詩歌來吧”。

這些話是我後來寫詩時,常常浮現在眼前的話語。

是的。張志新烈士的事蹟,只是個偶然的事件,為一枚種子提供了合適的、肥沃的土壤。如果沒有這個事件,種子會落在另一片土壤,照樣發芽。但是,也許會因為土壤的貧瘠而長不了這麼茁壯。

看來,要害是“種子”,這就是思想。這是創作的內因。

我將高度評價那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它把我的頭腦從禁錮中引進了另一個新的天地。我看到自己頭蓋骨下那團蒼白的物質,當年怎樣在禁錮和迷津中風乾。必須重新學習,重新認識人生,認識真理,認識文學,認識社會,重新過濾那段被污染了的時光。這一切,是在痛苦的自我解剖中進行的。

我重新讀哥白尼、布魯諾的傳記。讀那些為真理獻身的英雄的事蹟。偉大的女哲學家、科學家希帕蒂亞被教會殘忍地謀殺了,他們用貝殼活活地剝下她的皮。但是,人民記着她,對着月球上的環形山脈呼叫她的名字。英雄的胡斯,被教會縛上了火刑柱,他為那些窮苦的人們奮鬥致死,卻不被愚昧的人們瞭解,他們反在燒他的火堆上添柴。“啊,多麼純樸的天真啊!”這是獻身者對愚昧的慨歎!中世紀的故事,像遙遠的暗淡的星星,今天當我拿起天文望遠鏡重新審視他們的時候,我驚駭地叫了起來。歷史,多麼可怕的相似。

我在“詩的筆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

心啊,你的地域雖廣

但那應是爭取真理的戰場,

不該是供奉偶像的殿堂!

還寫下《讀史》:

我讀《離騷》,

詩人教我剛正;

我讀《日心説》,

科學家教我英勇。

我知道真理在水裏火裏鍛過,

誰要堅持真理,

就要準備在水裏火裏鬥爭!

在“詩的筆記”中我寫了上百首這樣的小詩或斷句,當作一塊塊磨石,磨礪我的思想。重新審視生活,我感到心胸和眼界都好象開闊了許多。

這樣的詩句,也就自然地流露在《小草在歌唱》中:

我敢説:

如果正義的不到伸張,

紅日,

就不會再升起在東方!

我敢説:

如果罪行的不到清算,

地球,

也會失去分量!

沒有思想,無詩可言。沒有胚胎的種子怎麼能發芽呢?我這樣想。

琢雕的詩,或冷漠的詩大約是缺一口氣。我想,詩應當激情飽滿,也就是説氣血旺盛。愛所愛,憎所憎,疾惡如仇,壁壘分明。詩格應如人格:光明磊落。感情虛假的人,寫不出真摯的詩。

當我們從報紙上看到一張張追悼會的照片,一則則骨灰安置的消息,你聽聽,周圍的那一片慨歎和惋惜聲,那是對“四人幫”的憤怒和仇恨,是對沒有民主和法制的社會生活的不滿,是覺醒後對愚昧的痛切。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人性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共產黨員,決不會對此無動於衷。這是對“四人幫”一夥,傷天害理,禍國殃民罪行的仇恨,是對我們黨和國家蒙受的不幸損失和災難的惋惜。

我常常唏噓在這種感情中,感到一陣陣急促的心跳,呼吸的壓抑,感到身上陣陣發熱發冷。一種表達的慾望和衝動,常使我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我想真實地記錄我的內心。

內心的搏鬥,是勇敢和怯懦的搏鬥。

衝破了阻攔,感情就會以加倍的速度,噴湧而出。

我在詩的最後寫着烈士“是水,鋼刀砍不斷,是光,黑暗難遮攔”,寫她不死,寫她回來了,絕不是加上的光明的尾巴。這是飽含激情的謳歌,溶進了我的理想和希望。是的,“四人幫”一夥殺害了張志新烈士,是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為烈士恢復了英名,使烈士再生了,並且使烈士的高貴品質得以發揚光大,成為廣大人民羣眾齊心協力搞四化的精神力量。所以我覺得這種浪漫主義使用,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

“體現,是天才的車騎。“(布萊克)

我不記得在形式上的選擇上有過些什麼遲疑。只想使心裏的話,毫無阻攔地,儘快地流瀉出來。使我費了點心思的是藝術形象的尋找。

英雄本身不就是形象嗎?是的。但是,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形象,確切地説,她只為你提供了題材,你還得尋找一個更貼切的,更有特色的藝術形象來表現她,我很快想到了小草。在此之前我在“詩的筆記”中寫着這樣一首小詩:

彎彎曲曲的嫩草啊,

是什麼給了你這樣大的力量?

頂起巨大的石塊,

讓小花放出一縷清香。

是聽見了春天的召喚呢,

還是在地下就看見了太陽?

嚮往春天,嚮往光明,小草,這不就是敢於鬥爭的戰士的形象嗎?,難怪惠特曼以《草葉》為詩集命名,魯迅以《野草》為散文詩集命名。碧綠的小草,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富有象徵意義,人人熟悉,容易親近,尤其是她的輕柔和富有美的特製的女英雄配合起來,是十分和諧的。平時多注意積累形象,用起來就順手了。西歐19世紀有位詩人曾經説過:“化自然景象為思想,化思想為自然景象——這是藝術天才的祕密”。我常常注目自然,試圖尋找這個祕密。大自然總是暗示給我們許多思想,而我們的痛苦和歡樂總是可以借自然來寄託的。

讀者啊,請把耳朵貼過來,

貼着我的心,

聽聽那熱情的和真誠的聲音。

我需要在自我解剖中和讀者的心交匯。我們都經歷了十年浩劫,都有過受害和受騙的教訓。和英雄比起來,我們是那樣渺小。我們會在心中不斷審問自己:為什麼她行,而我就不行?這是一種矛盾,是十分痛苦的,但卻是十分真實的,也是十分典型的。只有準確地、真誠地揭示出這種內心,才能得到共鳴。我不能昧着良心,把自己打扮成一貫正確,用指責別人來教訓讀者,我只感到作為一個軍人,在那時我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作為一個黨員,在那時我沒有作出應有的貢獻。當然,這不完全是個人的責任,更多的是我們得了時代病,陷入現代迷信的愚昧中。

正是在自我解剖中,我和讀者靠攏了。我看見他們也在解剖着自己。

我和小草在對話,她向我講述着烈士的不平,我痛苦地又在嚴厲地解剖着自己。我覺得在英雄面前,我不如小草勇敢;我覺得在風暴面前,我不如小草清醒;我讓小草鞭撻自己,尋找在內心埋藏已久的公正和良知。我知道,只有公正和良知是我和讀者間可以互相瞭解的橋樑。那種空泛的議論,那些偽善的説教,在一個把生命都獻給了真理的戰士面前,是蒼白的,也是可恥的!我覺得我是在塑造一個生命,一個有血有肉,有憤怒,有喜悦,敢笑,敢罵的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在寫那些橫卧在稿紙上的押韻的字行。真情實感,就是這個生命跳動的心,是它脈管裏湧流的血!

“詩,是火焰,是點燃人類心靈的火焰,它燃燒,它發熱,它發光。”“有一種人感覺發熱,另一種感覺到温暖,第三種人只看見火亮,第四種人連火亮也看不見……真正的詩人是情不自禁的,或者是懷着痛苦去燃燒自己,並燃燒別人的。詩人的全部工作便在於此。”(列夫·托兒斯泰日記1870年10月28)火,便是思想,是我們對整個世界,對整個生活的見解;火,便是激情,是我們對正義與非正義毫不掩飾的愛和憎。人們已經讀膩了哪些缺乏熱力的矯揉造作的詩篇。我喜歡那種閃耀着火的光彩,放射着火的灼熱的詩,那種詩活躍着生命和力量,使你不想躺下去,而要站起來,跑向前去。這便是我對詩和詩人工作的理解。這首詩的創作也是建立在這種思想上的。

高爾基説得多好:“寫作吧,寫作就好象你是在裁決正義與非正義的案件之間的一個證人。”那麼,就讓我們先在生活中當一名有良知的正義與非正義的見證人吧!

寫於1979年8月2日

1980年3月25日

2009年1月3日整理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詩句有哪些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

譯文: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唐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譯文: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文: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4、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譯文: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現今,常用來比喻教師教書育人,默默奉獻,默默培育人才的高尚品德。

5、吃進去的是草,擠出的是奶。

這句話是魯迅的名言,記錄在魯迅第二任妻子許廣平所寫的《欣慰的紀念》。

如何評價郭沫若?

應這樣評價郭沫若的《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傑出成就和巨大影響的新詩集。

《女神》這部詩集發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吶喊。那狂飆突進式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一代新的詩風,奠定了現代詩歌的基礎。郭沫若認為,只有人格比較圓滿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

所以,一個真正的詩人首先應進行“人格創造”,要美化感情、淨化感情。《女神》中許多篇幅便是詩人的人格衝動與詩人內心激情的統一。郭沫若的拳詩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開一代詩風。詩作藉助泛神論的滋潤,熱情讚美十月革命,徹底反抗舊有傳統,極力張揚個性主義,抒發詩人的愛國情感,表現對祖中美好明天的憧憬。

《鳳凰涅槃》是一首莊嚴的時代頌歌,宣告在“五四”開闢的新時代裏,世界上最古老的中華民族正經歷着偉大的涅。詩中“鳳歌”、“凰歌”以低昂、悲壯的葬歌結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鳳凰更生歌”以熱誠、和諧的歡唱預示着生動、自由、淨朗、華美的民族振興新時期的到來。

《爐中煤》是一首詩人對於祖國的誠摯而熱烈的戀歌。全詩通篇以比喻的形象抒發感情。詩人以煤自比,用燃燒着的煤比喻自己被革命烈火點燃起來的愛國熱情,以年輕的女郎比喻“五四”以後青春的祖國,富有戀歌的深婉含蓄。

《女神》最強烈而集中地體現了詩人呼喚新世界誕生的、民主理想。在《天狗》、《地球,我的母親!》、《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詩篇中,郭沫若憑藉地球、大陸、海洋、宇宙等宏觀物體和諸多意象,激勵人們“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盪滌一切污泥濁水,擁抱一個嶄新的世界就誕生於鳳凰涅槃的熊熊火光這中。

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們悟出什麼道理?

我們悟出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的道理。蠟燭精神是一種隱喻,蠟燭雖然平凡,卻有着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新世紀,蠟燭精神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希望。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蠟燭隱喻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明亮的光、温暖的愛和不圖報答也無以報答的恩,它們如空氣一般充盈在青少年學生的周圍。

憑理智,明亮是與黑暗相對的,光是與影相對的,温暖是與寒冷相對的,愛是與恨相對的,不圖回報是與貪婪成性相對的,無以報答是與貨款兩清相對的,恩是與仇相對的。

用借物喻人蠟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大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蠟燭不僅給我們送來了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犧牲自我的精神。

蠟燭象徵着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有奉獻精神的人。不計一己私利,全心全意為他人着想。多象徵教師或為人民獻身的人。

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算化為灰燼,也要發出自己的光亮,指極有奉獻精神的人,甘願犧牲自己,而為他人着想,和春蠶的意義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