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早上丟失了(晚上又收回來);比喻開始失敗(最後取得成功)。

失之東隅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失之東隅

成語發音:shī zhī dōng yú

成語解釋:早上丟失了(晚上又收回來);比喻開始失敗(最後取得成功)。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成語繁體:失之東隅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分句;常與收之桑榆連用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隅,不能讀作“ǒu”。

近義詞:有失有得

成語例句:但是失之東隅,還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補牢,還未為晚。 ★孫中山《黨員不可存心做官發財》



失之東隅的意思

意思是為時不晚。比喻這個時候遭到損失或失敗。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造句:

1、古人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就是這個道理。

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來,只要堅強地活下去,在紅塵喧囂中,她就能如花綻放,一路錦繡。

3、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4、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5、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根據英國皇家學會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動物們自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辦法。

6、好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沒了陰風主,到得了清虛的一件殺器。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麼意思?詳細一點…謝謝!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含義:

    在《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中,有這樣一句話:“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這就是這一典故的出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義是指早晨丟失了,但是傍晚又得到了(東隅:指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日將落時餘光在桑榆之間,因用以指日落處,指傍晚)。比喻開始時或暫時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終得到了補償。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寓意:

  講的是事物在一些特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的辯證關係,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沮喪消沉,總結失敗教訓,總會有成功的一天。也不要以為某方面的不足而自卑,你一定有令人羨慕的另一方面的長處。

個人體會:

  我當年大學聯考後家裏幫我報考的志願,是數學專業,從進到大學開始,我就總是帶着一種排斥與抱怨,排斥這個專業,抱怨家人給我選擇的專業不好,自己不喜歡,因為帶着這些負面情緒,總是感覺各個方面都不好,學校不好:總是管理我們很嚴格,要查內務、要出早操、要去操場掃雪等等;老師不好,上課枯燥、作業太多、考試出題太難等等;宿舍條件不好,8人一個宿舍、沒有獨立衞生間、熄燈太早等等,因為有這些情緒導致我的大學生活過得並不快樂。直到畢業那年的一天我和老師聊天,我問他“老師我們學的這些數學公式,什麼行列式、什麼拉格朗日定理,以後能用到嗎?我學數學感覺都沒有用呢?”他説“學數學除了學會解題方法,還要學習數學的特性,嚴謹性、精確性、邏輯性,能夠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學懂了數學“,我當時感覺自己好慚愧,是我自己知之甚少,根本就沒有認真去學。大學畢業後,我做了三年的數學老師,那是我才真正的理解了數學這個專業,為什麼教材要這樣編排、知識點的先後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因為數學時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專業,知識點都是一環扣一環的,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做老師的這幾年,我還時常回憶大學的生活,正式因為大學中的鍛鍊我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因為大學時候的查內務、出早操、早熄燈我才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整理內務迅速又整齊;因為大學時候宿舍的艱苦,我在以後的生活中才倍感珍惜;也因為當時學的數學專業,使我在考研中獲得優勢,所以真的是應了這句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一直很喜歡一句話:如果事與願違,一定另有安排。生活往往都是這裏失去,會以另一種方式獲得。轉個彎,人生就會豁然開朗,看淡榮辱,處變不驚,看輕得失,自在從容。放下執念,與生活和解,是對生活的珍惜,也是對自己的成全。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

原文如下:

"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唐·李賢注:《淮南子》曰“至於衡陽,是謂隅中。”又《前書》穀子雲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當參天;今已過期,尚在桑榆閒。”桑榆謂晚也。

作品簡介:

《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後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