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模稜:説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

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模稜兩可

成語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成語解釋:模稜:説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

成語出處:《舊唐書 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成語繁體:模稜兩可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稜,不能讀作“línɡ”。

近義詞: 不置可否  模稜兩端 

成語例句: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

模稜兩可是一個成語,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

一、拼音

模稜兩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二、出處

後晉·劉昫《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釋義:

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分清是非,如果出現了錯誤,一定會遭到處分甚至貶官,只是模稜兩可就可以了。

三、典故

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説:「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着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

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擴展資料

一、近義詞:

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釋義:不明確表態,既不説對,也不説不對。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温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翻譯:温欽差聽了後笑了一笑,沒有明確表態,既不説對,也不説不對。

二、反義詞:

斬釘截鐵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釋義:形容説話或行動堅決果斷,毫不含糊。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孟子一》:“看來惟是孟子説得斬釘截鐵。”

翻譯:看來只有孟子的花説的堅決果斷,毫不含糊。

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

模稜兩可是一個成語,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

一、拼音

模稜兩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二、出處

後晉·劉_《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釋義:

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分清是非,如果出現了錯誤,一定會遭到處分甚至貶官,只是模稜兩可就可以了。

三、典故

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説:「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着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

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擴展資料

一、近義詞:

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釋義:不明確表態,既不説對,也不説不對。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温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翻譯:温欽差聽了後笑了一笑,沒有明確表態,既不説對,也不説不對。

二、反義詞:

斬釘截鐵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釋義:形容説話或行動堅決果斷,毫不含糊。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孟子一》:“看來惟是孟子説得斬釘截鐵。”

翻譯:看來只有孟子的花説的堅決果斷,毫不含糊。

模稜兩可的意思

題庫內容:

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 態度 ,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成語出處: 《舊唐書·蘇 味道 傳》:“處事不欲決斷 明白 ,若有 錯誤 ,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成語例句: 他 害怕 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 模稜兩可 的話。

繁體寫法: 模稜兩可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模稜兩可的近義詞: 不置可否既不説可以,也不説不可以,不表明態度 模稜兩端見“ 模稜兩可 ”。

模稜兩可的反義詞: 旗幟鮮明比喻政治傾向非常明顯或態度很明確。 ** 《廣州起義三十週年紀念》詩:“ 廣州 起義繼 南昌 ,旗

成語語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 緊縮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betwixt and between

俄語翻譯: занимáть неопределённую позицию

日語翻譯: あいまいでどちにも取れる

其他翻譯: <德>zweideutig <doppelsinnig><法>ambigu <équivoque>

成語謎語: 可不可

讀音注意: 稜,不能讀作“línɡ”。

模稜兩可是什麼意思解釋

模稜兩可的釋義:對問題或事物正反兩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

對問題或事物正反兩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舊唐書·蘇味道傳》:“但模稜以持兩端可也。”模稜(léng):含糊,不明確,不肯定。兩可: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

【解釋】: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示例】: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説:“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léng)(同稜)以持兩端可矣。”

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稜兩可,哪邊都抓不着(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模稜”。

求解莫能兩可的意思 模稜兩可的意思

1、莫能兩可應該是模稜兩可吧。模稜兩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2、解釋: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3、出 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4、近義詞 不置可否、模稜兩端。

5、反義詞 旗幟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