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濕杏花雨是什麼意思

沾衣欲濕杏花雨是什麼意思

沾衣欲濕杏花雨”的意思是: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該句出自於:宋代釋志南的《絕句》。

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着臉龐的微風已感覺不到寒意,嫩綠的柳條隨風舞動,格外輕颺。

註釋:

系:聯接。

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作品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説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譯文: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説: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