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由來是什麼

辟穀由來是什麼

《山海經》載有“食氣”之民,後有“食氣者神明而壽”的傳説,類似觀念被莊子改造成神人之功,《莊子·逍遙遊》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藐姑射之神人,無須五穀等食物,只須飲食風露。

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

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易本命》説:“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食氣術最早的理論根據。

《淮南子·地形訓》也有類似的記載。

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

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

西漢有《去(卻)穀食氣篇》雲:“去(卻)谷者食石韋。

首重、足輕、體軫,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

”意謂初行辟穀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

這裏將辟穀與行氣聯在一起,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聯在一起一樣,似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即表明它們大體是同時出現的。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氣功文物:導引圖和《卻穀食氣篇》。

前者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後者是記載辟穀食氣具體方法的帛書,為我國第一部辟穀療法專著。

據考證,帛書是漢初的寫本,大約在高祖惠帝時期(前206—188),詳其內容,可能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古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