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約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少年

恐龍大約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少年的答案是:約1.65億年

恐龍大約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少年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即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在緊接着的新生代地層中,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説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説,有温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0.65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時間或早或晚都可能不會導致恐龍滅絕,真實滅絕原因是當時恐龍處於較脆弱的生態系統中,環境劇變易導致滅絕。

0.65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龍就已遭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大量的火山活動和温度變化,導致恐龍生態系統易受傷害。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早發生數百萬年,大量的恐龍種類以及較穩定的食物鏈,使恐龍能倖存下來;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晚發生數百萬年,恐龍將有機會完善進化,更好地適應惡劣環境條件,可能逃離滅絕厄運。

大約0.65億年前,當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碰撞在現今墨西哥境內,恐龍世界遭受了環境劇變,使它們處於易受傷害的狀態中。這項最新研究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帶領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負責的,他們研究分析大量恐龍化石標本,其中多數挖掘自北美洲。

研究小組發現全球廣泛出現的火山活動性,海平面變化以及氣温波動,導致恐龍食物鏈出現危機,此時,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地球,更是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龍滅絕消亡。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生物學評論雜誌》上。當小行星碰撞地球將導致海嘯、地震、野火、氣温突然變動以及其它環境因素變化,對原本脆弱的恐龍生態系統帶來致命一擊,使得恐龍物種陸續滅絕消失。倖存的是空中飛行的恐龍物種,它們逐漸進化形成現今的鳥類。英國愛丁堡大學地質科學院的史蒂夫·布魯薩特博士説:“恐龍是‘糟糕運氣’的受害者,當時地球遭受一顆巨大小行星碰撞,正值恐龍生態系統處於最差時期,恐龍很容易遭受攻擊傷害。這項最新研究有助於澄清解釋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在地球上的消失是整個地球氣候環境的改變造成的,恐龍時期的氣候環境與恐龍消失後的氣候環境是兩個不同的氣候環境。誰有那麼大的能量控制整個地球的氣候環境呢?在月球的起源裏有一個俘獲説,地球在白堊期末期俘獲了月球,俘獲的時間與恐龍在地球消失的時間有吻合的地方。

而科學家證明地球的一年四季是月球造成的,恐龍時期的地球是沒有一年四季的,當時的赤道與北極都是森林與恐龍,而6500萬年後的北極是寒冷的世界。恐龍時期的植物與動物的個子要比現在同樣的植物與動物的個子要大?原因就是不同氣候環境造成的。在恐龍時期,地球一年四季如春,恐龍消失後地球有了一年四季。在俘獲説裏也提到了造山運動與大陸漂移,跟恐龍“滅絕”的假説也有吻合的地方,當時地球發生了造山運動與漂。

如果是突發災難引起的恐龍消失,那麼災難過後,為什麼地球沒有恢復到原來恐龍時期的氣候環境呢?突發的災難會使地球的植物的個子突然變小,突發的災難也會導致整個地球植物分佈有一個很大變化。可科學家在這化石的發現與突發的災難不吻合。科學家在植物化石的發現是緩慢的過程,而不是突然的變化。

如果是月球在白堊紀末期進入現在的位置,從環境改變來解析恐龍消失的原因,更能合理的解釋當時地球上發生的事情。

2018年5月16日,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科學雜誌發表科研成果稱,大型恐龍可能通過不把蛋壓碎的擺放方式,自己進行“孵蛋”。此研究成果或將為弄清大型恐龍的繁殖方式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