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的0次方等於幾

底數不為零時等於1;底數為零時無意義。

任何一個非零數的零次方為1,任何數的0次方等於多少分兩種情況:底數不為零時等於1;為零時無意義。0的0次方是懸而未決的,在某些領域定義為1、某些領域不定義(無意義)。定義的理由是它在某些領域有用處,方便化簡公式。不定義的理由是以連續性為考量,不定義不連續點的函數值。

當我們只考慮正整數指數冪時,有一條運算法則:同底冪的商,底數不變,指數相減。即a^m/a^n=a^(m-n),其中m,n都是正整數,且m>n。

但是,經常會遇到兩個底數與指數分別相同的冪的除法運算,就是説在上面的那個式子中出現了m=n的情況。於是考慮等號左邊顯然應當是1;右邊如果仍然是“底數不變,指數相減”,就出現了零指數冪。這樣就規定“任何非零數的0次冪都等於1”。

至於為什麼規定中限制底數非零?那是因為等號左邊是除法運算,分母不能為零,所以規定底數不等於零。

0次方

常數項是零次方項。任何除0以外的數的0次方都是1。如3的0次方是1,-1的0次方也是1,0的0次方沒有意義。

注:-1⁰=-1,但是(-1)⁰=1。前者是用0減1求零次方,後者是對整個-1求零次方。

分數次方的運算法則是分數的負次方即為分數正次方的倒數,分式的負次方即為分式正次方的倒數。

分數的負次方算法為3/4的-1次方=4/3的一次方,3/4的-2次方=4/3的二次方;分式的負次方算法為1/5的-1次方=5的一次方,1/5的-2次方=5的二次方。

次方最基本的定義是:設a為某數,n為正整數,a的n次方表示為aⁿ,表示n個a連乘所得之結果,如2⁴=2×2×2×2=16。次方的定義還可以擴展到0次方和負數次方等等。在電腦上輸入數學公式時,因為不便於輸入乘方,符號“^”也經常被用來表示次方。例如2的5次方通常被表示為2^5。

一個數的0次方等於幾

一個數的分數次方相當於開分母大小次方這裏的a可以為任意實數,a^(1/3)的意思就是a開三次方的意思。比如27^(1/3)=3。0的負幾次方算法:由x^(-a)=1/(x^a)可得知0^(-a)=1/(0^a)。

除數在除法算式中,除號後面的數叫做除數。

被除數是除法運算中被另一個數所除的數,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數,公式是被除數÷除數=商。

已知兩個數a,b(b≠0),要求出一個數q,使q與b的積等於a,這種運算稱為除法,記為a÷b=q或a∶b=q,讀作a除以b等於q,或a比b等於q,a稱為被除數,b稱為除數,q稱為a與b的商,符號“÷”或“∶”稱為除號或比號。除法可以定義為:已知兩數的積與其中一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因此,除法還是乘法的逆運算,除法還可以看做是從被除數中連續減去除數,求減去除數的次數的算法。

對於任意數a,總有a÷1=a,a÷a=1,0÷a=0,但零不能作除數。

當0是除數的時候,也就是把被除數平均分成0份,但實際上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就算被除數不分份,至少也是一份,所以,讓0作除數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