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士大夫思想,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

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

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句千古名句,寫得是特別的好,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是卻包含着深奧的道理。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不要因為外界的好壞以及得失從而影響這自己的喜和悲;從深層上看,這句話其實是在教我們做人,應該做一個曠然豁達,不沉迷於金錢和利益的人。縱觀我們的人生,總是會感受到悲與喜,同時也是經歷得與失,無論是哪個人在何種領域,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縛”。

對於這種“束縛”,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領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減少“束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一方面告訴我們要懂得修身養性,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學會忘記,人生在世就應該活得灑脱一點,活得開心一點。《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感情,同時也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這是一篇散文,由范仲淹在慶曆六年所寫,范仲淹因為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被貶放河南鄧州,因此這篇散文並不是寫於岳陽樓記,而是鄧州。《岳陽樓記》這篇散文將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在了一起,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作者借景抒情、託物言志,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還表現了作者心中豁達開朗的情誼,不會因為外物的好壞以及得失來決定是快樂還是憂傷。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祕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