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將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原指東漢馮異。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大樹將軍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大樹將軍

成語發音:dà shù jiāng jūn

成語解釋:原指東漢馮異。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成語出處:《後漢書·馮異傳》:“諸將軍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成語繁體:大樹將軍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將領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武帝嘗指道根示尚書令沈約,美其口不論勛。約曰:“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南史 馮道要列傳《)



大樹將軍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典故?

典故"大樹將軍",講述的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將領馮異的故事。

馮異,字公孫,生年不詳,死於公元34年。他出生在潁川父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寶丰市東。他自幼好讀書,通曉《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等。東漢初年,馮異出任過王莽政權的郡掾,郡掾是一個職位不高的官銜;後來轉投劉秀,受到重用。先是拜為偏將軍,後因戰功卓著,屢獻定國安邦方略,被封為應侯。

馮異為人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他乘車行駛在路上,遇到別的將軍,總是馬上叫隨從把車讓到一邊。行軍作戰休息的時候,將軍們坐在一起談論戰功,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馮異卻常常躲在一邊,坐在樹下,不聲不響,從來不參與這些爭論,久而久之呢,軍中的將士就都稱他為"大樹將軍"。

劉秀率軍消滅了王郎割據勢力,打下邯鄲以後,決定要整頓軍制,重新分配將士的隸屬,結果全軍將士都表示願意歸於馮異手下,這很是讓劉秀感慨。將士信服和擁戴馮異,不僅是因為他精通兵略,軍紀嚴明,更是仰慕他為人謙遜,體恤士卒。馮異領軍在外作戰,每有戰功,上報時總是盡數部下的成績,從不貪功。有一年,由於道路被阻,馮異的部隊被困在一個極度缺糧的地區。當地糧價飛漲,一斤黃金才能換取五升黃豆,百姓飢餓,甚至出現了吃人肉的現象。馮異嚴格要求部下不許擾民,自己帶頭吃野果、野菜,全軍將士同心協力,堅持渡過了難關。馮異的為人也為他的對手所歎服,在與馮異的作戰中,曾多次出現敵對方懾於其威力和仰慕其人格而投降的事例。公元25年,作為敵對方的更始軍一次投降就達十餘萬人。

劉秀也很賞識和信任馮異。眾人勸説劉秀稱帝,劉秀拿不定主意,特意從前方緊急召回馮異,誠心誠意地徵詢意見。看到馮異點頭了,劉秀才像吃了一劑定心丸。公元25年,劉秀即帝位,稱漢光武帝,馮異被封為陽夏侯。馮異長期在外領兵作戰,不免威權益重,百姓歸心,有人密告劉秀説馮異有"反心",朝中大臣也對馮異兵權過重有所擔心,劉秀卻堅信馮異不疑。馮異也不負劉秀的信任,南征北戰,最後病死軍中,馬革裹屍,被後人奉為軍人的楷模。

文言文:大樹將軍

原文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

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註釋

馮異為人謙遜,從不自我誇耀,出行的時候與別的將軍對面相逢,就帶開馬車讓

路。他帶領的部隊行止進退都有標誌性的旗幟,號令分明,在各部隊中號稱整齊 。每當宿營時,將領們坐在一起,總是爭説自己的功勞,馮異卻常常一個人躲在 樹下休息,部隊裏送他個美稱“大樹將軍”。攻入邯鄲後,給將領們

重新分配任務,對部隊也重新安排部署。這時,下級兵官都説願意在“大樹將軍”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

註釋

(1)伐:誇耀。

(2)表識:標幟。

(3)軍中號為整齊: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的。軍中,指在劉秀反王莽的大軍中。

(4)屏:遠離(他人),避退。

(5)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6)更部分諸將:重新安排各個將領的任務。更,改動。

(7)隸:隸屬。

(8)光武:指漢光武帝劉秀。

(9)多:讚揚。

(10)不伐:不稱道自己的好處

(11)及:等到

(12)更:安排

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中,大樹將軍馮異的綽號是何意義呢?

東漢開國皇帝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是人類歷史上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本是河南南陽一帶一位沒落的皇族子弟,王莽篡權之後,他與哥哥起兵反對新朝政權,在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與挫折之後,31歲就成為了開國皇帝,是我國曆史上大一統王朝中最為年輕的開國帝王,而且他不然很好地打下了天下,完成了中國大一統的事業,還很好的治理了天下,以光武中興的磅礴氣象使得大漢王朝重新煥發出無比的榮光,她的愛情也十分美滿,和心愛的人女人麗華相伴終生,可謂是愛情事業雙豐收,説他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人並不為過。

光武帝劉秀也有着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因此他的手下才彙集了眾多的人文臣武將,他與這些人互相扶助,同心同德,羣策羣力共成大業,這些人中以雲台二十八將最為著名,他們都是以戰功入列,而劉秀的親戚和同族等並未參選,在這28將中,有名的“大樹將軍”馮異非常突出。

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屬於王莽政權,劉秀昆陽之戰之後遇到他,他被劉秀降服後歸順劉秀,從此一心侍奉左右,如劉秀所言兩人“義同君臣,恩猶父子”,在劉秀最艱難的河北逃難的時刻,馮異也沒有心生二意,那時候劉秀等人缺吃少穿,吃了上頓沒下頓,馮異總是能想辦法弄到吃的,以至於在劉秀打下了天下之後,都還沒有忘記馮異的這些小事,下詔對馮異説:“倉卒無蔞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但是馮異可不是隻會做一些小事的人,他可是兩漢之交著名的軍事家,是個有着雄才偉略的人,劉秀平定河北的時候,他就發揮了很大作用。劉秀稱帝並定都洛陽後,與赤眉軍有了衝突,開始的時候劉秀派鄧禹去對付赤眉軍,但是這個人雖然學歷很高,也很有戰略眼光,但是很明顯在軍事上並不十分在行,鄧禹在關中與赤眉軍征戰多年,屢次敗於赤眉,劉秀只好派馮異單獨率兵去協助鄧禹。

開始的時候,由於馮異聽從鄧禹的指揮,結果都被赤眉打得大敗,不過馮異沒有氣餒,這是總結經驗,又找到赤眉軍的弱點和戰術上的漏洞,收攏殘兵之後反攻赤眉軍,竟然取得了大勝。劉秀下詔稱之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馮異)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後來劉秀定下了合圍赤眉軍的戰略計劃,馮異和鄧禹很好的配合了劉秀的行動,將十餘萬缺吃少穿走投無路的赤眉軍合圍於一處,劉秀答應赤眉軍只要放下武器可保生計無憂,之後赤眉軍全部投降。

馮異為人謙虛低調,處事謹慎小心,從不自矜功伐,出行的時候如果與別的將軍對面相逢,他就首先讓路。他帶領的部隊行止有節,進退有度,號令分明。每當打了勝仗宿營時,將領們坐在一起總是爭説自己的功勞,馮異卻從來不與眾人爭功,而是一個人躲在樹下休息,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樹將軍”。

後來劉秀委派馮異治理關中,他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務,馮異文武全才,能征慣戰,又十分忠誠,為人又謙虛謹慎,深得劉秀的信任,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因此劉秀才説他們兩人“義同君臣,恩猶父子”,就是説他們兩個雖然名義上是君臣關係,但是相互之間的恩情就如同父子一樣。

建武十年(公元34年)時,割據西北一方的隗囂還未降服,馮異與劉秀派來的諸將一起攻打敵方佔據的落門,落門尚未攻下時,馮異病死於軍中,其戎馬一生,終馬革裹屍而還。劉秀得知後深為哀悼,並賜諡號為節侯。

劉秀和馮毅兩個人的故事也形成了很多成語,比如蔞亭豆粥、滹沱麥飯、功若丘山,偃旗息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披荊斬棘,巾車之恩,大樹將軍等等,他們的故事也豐富了我們的中華語言文化。

大樹將軍短文的內容和註釋是什麼輒是什麼意思

輒 寫法:輒、輙 讀法:zhé 用法: 1<名>(形聲。本義: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稱“車耳”) 同本義 [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 2姓 3<動>專擅,獨斷專行,專權 [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 alone] 輒,專輒也。——《廣韻》 輒,遇事既然也。皆倚恃妄作之意。——《韻會》 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就第。——《三國志》 甘受專輒之罪。——《晉書·劉弘傳》 又如:輒代(擅自替代)輒行(輒自行使)輒爾(任意)輒悔(擅自反悔隨便反悔) 4<副>立即就 [immediately] 飲少輒醉。——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王勃傳》 故有所覽輒省記。(因為迫切的要讀書,又得不到書,所以有看過的就記在心裏。所覽,所看過的書。輒,副詞,立即,就。省記,用心記住。省,深思。)——清·袁枚《黃生借書説》 又如:輒議蠲除(馬上商議取消或廢除)輒造(就來造訪貿然造訪)輒斬(就殺立即斬殺) 便溺回 輒淨手——清·李毓秀《弟子規》 總是,每次 [always] 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又如:動輒得咎 則 [then] 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漢書·食貨志》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本義: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稱“車耳”) 2. 同本義 [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 3. 姓 〈動〉 1. 專擅,獨斷專行,專權 [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 輒,專輒也。——《廣韻》 輒,遇事既然也。皆倚恃妄作之意。——《韻會》 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就第。——《三國志》 甘受專輒之罪。——《晉書·劉弘傳》 2. 又如:輒代(擅自替代)輒行(輒自行使)輒爾(任意)輒悔(擅自反悔隨便反悔) 〈副〉 1. 立即就 [immediately] 飲少輒醉。——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故有所覽輒省記。(因為迫切的要讀書,又得不到書,所以有看過的就記在心裏。所覽,所看過的書。輒,副詞,立即,就。省記,用心記住。省,深思。)——清· 袁枚《黃生借書説》 2. 又如:輒議蠲除(馬上商議取消或廢除)輒造(就來造訪冒然造訪)輒斬(就殺立即斬殺) 3. 總是,每次 [always] 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迨試而輒困。——《温病條辨》敍 4. 又如:動輒得咎 5. 則 [then] 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漢書·食貨志》

如何理解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有得有失實屬平常。

但要是在得到的時候驕傲自滿、得意忘形;在失去的時候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那麼,得到的還會失去,失去的也將不會再得。

所以,《後漢書·馮異傳》裏就説:“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那些成功做出驚天動地大事業的人,在其成大事之前,往往都不計較一時的得失。

只要我們堅持努力,那些吃過的虧和受過的苦,終會成為我們的踏腳石,讓我們一步步走向勝利。

那麼,馮異是誰?為什麼在他的傳記中會出現這句話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這個著名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從中體會古人的非凡智慧!

披荊斬棘光復漢室

“大樹將軍”謙遜不爭

他讓劉漢王朝又延續了兩百多年,是漢朝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

但實際上,這“一枝獨秀”的輝煌背後,是無數英雄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才創建出來的。

因此,在天下平定之後,劉秀就冊封了他手下功勛最大的二十八位將領,史稱“雲台二十八將”。

在這二十八人當中,徵西大將軍馮異,是一個極其特別的人物:

馮異的功勞特別高,高到劉秀曾當眾表示,馮異是他光復漢室、開創大業的道路上,為他披荊斬棘、掃除重重障礙的功臣。

馮異的恩情特別深,深到劉秀曾親口説,馮異對他恩重如山,簡直就是父親對兒子一樣。

要是一般人,得到帝國最高領導人這樣的誇讚和感激,説不定就要飄飄然,分不清東西了。

但馮異並沒有得意忘形,因為馮異這人特別謙遜,雖然戰功卓著,但從來都不誇耀於人。

在《後漢書》裏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以前打仗期間,每到休息時,那些將軍們就會湊在一起評功論勞,爭論誰的貢獻大。

但往往是大家誰也不服氣誰,最後總是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只有馮異,不僅不參與這種爭論,反而還常常一個人躲在樹下,一言不發。久而久之,軍隊裏大家稱呼他為“大樹將軍”。

有時他和其他將軍在路上相遇,他也總是主動將車避在一邊,讓別人先行。

而在他這樣的領導下,他的部隊行軍時,除了與敵方交戰,其他時候都是走在隊伍的後面,從來沒有和別人因為搶道而發生過爭鬥。

《道德經》上説:“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為謙讓和不爭,反而讓馮異得到了最大的名聲。

後來,軍隊裏準備改編部隊,軍中的士兵們,都説願意跟隨大樹將軍。

路遇強敵多次戰敗

損兵折將失之回兮

但是,“大樹將軍”並非“常勝將軍”。

馮異得到過至高讚譽,也嘗試過致命打擊。

原來,在漢光武帝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天下還沒統一。

那時候東漢的敵人,除了王莽政權的各方殘餘勢力,還有軍綠林、赤眉、銅馬這三大起義軍。

其中,赤眉起義軍因為佔據長安、勢力龐大、人員眾多,成了東漢不得不先面對的最大敵手。

因此,劉秀就派手下大將鄧禹,前去長安征討赤眉起義軍。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長安城裏斷糧,赤眉軍首領不得不逃離長安。

但還沒等鄧禹從勝利的喜悦中回過神來,赤眉軍又打了回來,力壓鄧禹,重新把長安奪了回去。

為了搶奪長安,劉秀在同一年的冬天,又繼續派出了馮異從長安西邊進軍,配合鄧禹圍攻赤眉軍。

於是,馮異聽令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和赤眉軍激戰了60多天。

激戰期間,馮異收降五千多人。

按照這個勢頭,只要馮異穩紮穩打,過不了多久,就能取得勝利。

但就在這個時候,先前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率領部隊和馮異會合了。

鄧禹被之前的失敗刺激得失去了理智,所以在和馮異會合之後,他就急功近利地派自己的部下搶先進攻赤眉軍。

誰曾想,被馮異壓着打的赤眉軍遇到鄧禹的部下之後,反而把鄧禹的軍隊也壓着打了一遍。

無奈之下,馮異只好放棄之前的作戰計劃,和鄧禹一起率領主力軍去救援。

可俗話説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這位歷史上有名的鄧禹大將軍,在一次次失敗中,變成了馮異的“豬隊友”:

他在馮異救援好不容易成功之後,竟因為貪功,又再一次打亂馮異的作戰計劃,派兵去追擊已經後退的赤眉軍。

這下,赤眉軍被徹底激怒,拿出了同歸於盡的架勢,返回來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最後,鄧禹帶着24個騎兵倉惶逃走了。而馮異也被迫拋棄了戰馬,只帶着幾個人逃到了回溪大本營。

覆盤失敗重整兵馬

收之澠池平定關中

如果換做其他人,可能會把失敗全部歸咎於豬隊友,然後趕緊甩鍋、劃分責任。

但熟讀兵法的馮異卻告訴自己,“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從戰敗中吸取教訓,那麼勝利遲早到來。

於是,他回營之後,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立刻分析戰況、堅壁守營。

然後重整軍馬,把之前被打散的士兵重新召集起來,集齊數萬人之後,又派遣使者和赤眉軍再約一戰。

而且,他從上一次戰敗中得到靈感,先派出了一小隊老弱病殘的士兵,前去吸引赤眉軍的注意。

與此同時,他讓戰鬥力極強的精兵們穿着赤眉軍的服裝,全部埋伏起來。

果然,剛剛取得勝利的赤眉軍上當了。他們看到馮異派來的全是些沒有戰鬥力的殘兵,就認為馮異已經被他們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用這些殘兵剩將來拼命了。

於是,他們就放鬆了警惕,一路追着這些殘兵剩將打。

而在赤眉軍的體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馮異一聲令下,先前埋伏的精兵一躍而出,把赤眉軍圍了個水泄不通。

關鍵的是,這些突然冒出來的敵人和自己人打扮一致。這讓赤眉軍一下子分不清敵我,驚慌失措之下連連發揮失誤。

就這樣,馮異以數萬殘餘部隊,把赤眉軍十多萬的軍隊打得連連敗退,最後陷入重圍、被迫投降,而馮異也趁機平定了關中。

最後,光武帝劉秀在《勞馮異詔》的授勛書中,他説馮異:“雖然垂翅於回溪,終能奮翼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他把馮異比喻為翱翔九天的大鵬鳥,就算曾經在回溪慘遭失敗,如大鵬鳥受傷垂下翅膀一般。

但他沒有因為一時得失而灰心,重整旗鼓在湯池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像大鵬鳥最終展翅高飛,重回九天之上一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坦然接受得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雖説“命運所饋贈的禮物,早在暗中都標好了價格”。

但其實,命運所給的獎勵,也一直在暗中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