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伏尸:横尸在地。形容杀人众多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成语发音: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

成语解释:伏尸:横尸在地。形容杀人众多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成语繁体:伏尸百萬,流血千裏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伏尸流血 查看更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章炳麟《驳革命驳议》:“彼所以侈陈维新,讳言革命者,非谓革命之举,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与凶顽争命。”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标准发音】: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

【繁体写法】:伏屍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是什么意思】:伏尸:横尸在地。形容杀人众多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成语接龙】:思潮起伏 →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里丑捧心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血 ① xuè (书面组词)贫血 心血;② xiě (口语常用)鸡血,流了点血。

【出处说明】: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对应近义词】:伏尸流血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造句示例】:

章炳麟《驳革命驳议》:“彼所以侈陈维新,讳言革命者,非谓革命之举,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与凶顽争命。”

如何翻译“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翻译为: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

——《战国策·魏策四》

全文及翻译如下

全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战国策·魏策四》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就是:唐雎如果不同意秦王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秦王就会发动战争,攻打安陵。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诸侯只有对下才可自称寡人,这就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