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难不顾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临:遇到;难:危难;顾:顾惜。遇到危难的时候,并不顾惜自己。形容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临难不顾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临难不顾

成语发音:lín nàn bù gù

成语解释:临:遇到;难:危难;顾:顾惜。遇到危难的时候,并不顾惜自己。形容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齐王房传》:“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而不顾,毕志传命。”

成语繁体:臨難不顧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临危不顾 查看更多临难不顾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临危不顾的成语解释

【注音】lín wēi bù gù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出处】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示例】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周书·赵善传论》

临危不顾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面临危难,不顾惜自己。形容大义凛然的气概。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

三国末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病死后,大权由姜维执掌。魏帝派邓艾、诸葛恪和钟会三路大军讨伐蜀国。姜维在军事要地剑阁坚兵据守。钟会久攻不下,便准备撤军。

就在这时候,邓艾率军绕过剑阁,直取成都,懦弱无能的刘禅见无法抵抗,便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没有办法,只好到钟会阵前投降。钟会非常钦佩姜维的才能,和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邓艾灭蜀后,在成都骄傲专横,独断独行,引起晋公司马昭的疑忌,钟会乘机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便下令将他逮捕,钟会带着姜维赶到成都,派兵将邓艾押送到洛阳去。

邓艾被捕后,钟会大权独揽。他想利用手握的重兵夺取天下。姜维发现了他的意图,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乱来恢复蜀国的统治,因此竭力怂恿钟会叛乱。双方由于都想利用对方,所以关系更加密切。

但是,钟会发现司马昭已有防备,已带领十万大军屯驻长安,决定马上动手,姜维想借钟会的手消灭魏国来的文武官员,然后再杀死钟会,为此对钟会说,这些官员不可靠,要赶紧将他们杀掉。钟会也知道,他们会反对自己叛乱,因此把他们召集起来,假传太后遗诏,说太后要他讨伐司马昭,希望大家望遵遗诏办事,同时拔出剑威胁说,违令者斩。

众官员慑于钟会的威胁,只好勉强依从,只有夏侯和、羊祐、朱抚三人毫不畏惧,身处危境,拒不听从钟会的话,并且严辞拒绝。钟会一时间也不敢奈何他们,便将他们关押起来。

魏国文武官员被关的消息很快传开,士兵们不愿叛乱,组织起来攻打钟会。被关押的官员乘机逃出去,和部下一起攻打钟会。

钟会见大批魏军来攻,慌了手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要他反击,并带领钟会的亲信迎击魏军。由于寡不敌众,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也被杀死。

叛乱平定后,魏元帝下诏书表彰夏侯和、羊祐和朱抚,说:“你们坚持气节,反对叛乱,不屈不挠,拒绝钟会的威胁,临危不顾。”“临危不顾”也作“临危不惧”。

临危不顾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ㄌㄧㄣˊ ㄨㄟˊ ㄅㄨˋ ㄍㄨˋ 汉语拼音 lín wéi bù gù 同义词 临危不惧 出处 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陈留王奂纪:“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周书˙卷三十四˙赵善等传˙史臣曰:“自三方鼎峙,群雄竞逐,俊能驰鹜,各吠非主,争奋厉其智勇,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 《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释义 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遇到危难时能挺身而起,不犹豫、回顾。亦作“临危不惧”。

难的四字组词语是什么

临难不顾_成语解释

【拼音】:lín

nán

【释义】:【词目】临难不顾

【读音】lín

nàn

【释义】临:遇到;难:危难;顾:顾惜。遇到危难的时候,并不顾惜自己。形容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齐王房传》:“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而不顾,毕志传命。”

【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