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詞賞析

“寂寞沙洲冷”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賞析:這首詞的上闋寫鴻見人,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下闋寫人見鴻,以象徵手法,通過鴻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的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託物詠人,風格清奇。

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詞賞析

原文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詞賞析是什麼?

蘇軾《卜算子》詞賞析如下: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詞賞析是什麼?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

創作背景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現在通行的各個版本的詞選中都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

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

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蘇軾《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詞翻譯賞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

[出自] 北宋 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註釋:

此篇是蘇軾於元豐五年十二月在黃州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

疏桐:枝葉稀疏的桐樹。

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

幽人:隱士。這裡是作者自指。

省:瞭解。

譯文1:

殘月彎彎掛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靜,漏壺的水已滴光。誰看見閒居的人在月光下獨自徘徊?只有那時隱時現的孤鴻知道我的惆悵。驚起的孤鴻不斷回頭探望,好像充滿無人理解的幽傷。她尋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卻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譯文2:

殘缺之月,掛在疏落的桐樹間,夜深人靜,只有我這個幽人無法入睡,漂泊無依好似孤獨的大雁。

被驚起的大雁回過頭望去,沒有人瞭解它心頭的煩憂。它物色著棲身之地,即使無枝可依,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同流合汙。

譯文3: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惟有那縹緲高飛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譯文4:

弦月高掛桐樹梢,漏斷夜深靜悄悄。只見幽人獨往來,恰似孤雁影縹緲。

驚飛起頻頻又回頭,滿腹哀愁無人曉。良禽擇木棄寒枝,沙洲淒冷多寂寥。

賞析: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物件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簡評: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悽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

話外音:

這首詞的主旨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為是為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認為,將此詞定位為作者抒發自己對現實不滿的寂寞之情是比較恰當的。

集評:

黃蓼園《蓼園詞選》謂:“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此詞說:“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備至。至於這首詞的章法也很獨特,前人已有道出者。

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中說:“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說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可見蘇軾在詞的創作上的天才縱橫之氣。

賞析二:

這首詩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牎K臻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洩於詞中,因而激怒新黨,被捕入獄,歷時百餘日。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著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線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併為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熝悖牐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彷彿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裡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有”什麼“恨”,蘇軾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筆法給讀者留下思維空間,增強了本詞的誘發力和神祕色彩。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願寄宿於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於寒枝之上。“揀盡”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瞭孤鴻不願隨俗同汙,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於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徵等藝術手法,抓住“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蘇軾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應該怎樣理解?

蘇軾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詩句源於他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譯文: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彷彿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並頻頻回頭,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它不斷於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不肯棲息於任何一棵樹上,最後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又是一個多麼孤寂的夜晚呀!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呢?

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物件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關於此詞,歷來不乏爭論。其中“揀盡寒枝不肯棲”一句,多位注家以此為語病,原因是大雁棲息于田野葦從間,而非梧桐枝上。有另外的注家則以為,寒枝未必一定是指梧桐枝,也可以是葦枝;還有注家以為“寒枝”非大雁所棲,故“揀盡”亦“不肯棲”,並沒有毛病。

不過,我個人以為,這爭論並無實際意義,“孤鴻”本身是作者高度抽象的文學形象,是為表現主題而服務的,至於寒枝是梧桐枝或是蘆枝,這個問題並不緊要,緊要的是——孤鴻是高潔脫俗的精神象徵。

據說這首詞涉及到一個美好的傳說,蘇軾夫人王氏早逝,他自己又受到誣陷,被貶到邊遠的黃州。黃州兵馬都監姓溫,他有個女兒聰慧賢淑,美貌絕倫。求婚的公子王孫、名人學士絡繹不絕,溫小姐卻一概回絕。當她得知蘇軾來到黃州時,私下裡興高采烈地跟人說:“我的丈夫應是這樣的人。”

說來也巧,蘇軾竟成了溫家的鄰居。溫小姐每夜聽到蘇軾吟詩時,就躡手躡腳地走到院子裡靠近蘇家的那一側,凝神靜聽。蘇軾後來發覺有人窺聽,推開窗子,見到的卻是一個匆匆消失的少女倩影。時間長了,蘇軾明白了少女的心思,去溫家拜訪時,談起此事,溫都監當場表明了女兒的心意。蘇軾深受感動,說:“這是我三生有幸,我當請人做媒,結成百年之好。”

可是蘇軾還沒來得及找媒人,朝廷聖旨又到,再次貶他到潮州,限期趕到,否則,以抗旨論死罪。無奈,蘇軾來不及與溫小姐道別,就連夜動身了。提親的事就這樣被擱置起來了。幾年之後,蘇軾獲赦北歸,經黃州時,才知道溫小姐早已因想念蘇軾,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了。

蘇軾來到溫小姐墓前,面對青蒿黃土,芳魂無處再覓,悲痛欲絕,和淚吟道:“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為著才學和品德去眷戀一個人,是一種很美的愛情。其激盪著活躍的情緒,可以使死亡復活,可以使沙漠裡有人居住,可以使愛人的幻影重新顯現……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而以此次事件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蘇軾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公元1082年,蘇軾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心情鬱悶的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曾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如今我們提到“寂寞沙洲冷”,便想到周傳雄的同名歌曲,歌詞裡唱著戀人分飛,“當記憶的線纏繞過往支離破碎,是慌亂佔據了心扉,有花兒伴著蝴蝶,孤雁可以雙飛,夜深人靜獨徘徊”,“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願今日之後,聽到這首歌,你也會想到蒙冤被貶黃州,與孤鴻惺惺相惜的東坡居士。

寂寞沙洲冷什麼意思

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中詩句)一般指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闋寫鴻見人,下闋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託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蘇軾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

“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夜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