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支教的意義是什麼

學生支教的意義是什麼的答案是:大學生支教的意義:以培育愛國精神為根本,明確支教中心、以培育社會責任感為主線,突出支教重點。大學生支教作為高校公益活動主要形式之一,體現當代“95後”大學生樂於奉獻的精神和高度社會責任感,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

大學生支教的意義是什麼

大學生支教是指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畢業前的實習時間,或者應屆畢業大學生畢業直接參加國家支援貧困山區教育計劃,到貧困地區的支援教育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志願服務工作,曾多次回信寄語志願者。在回信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時,他希望服務隊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大學生支教作為高校公益活動主要形式之一,體現當代“95後”大學生樂於奉獻的精神和高度社會責任感,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通過支教,大學生對自我有進一步認識,對個人思想提升和未來發展走向產生諸多積極影響。

“95後”大學生是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時代的主要受益者,他們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自出身以來便是家庭的中心,父母願意為他們傾其所有。在這樣家庭環境的成長下的“95後”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性格較特立獨行。隨著網際網路在本世紀初的迅速發展, “95後”大學生為主要受眾面,他們熱衷於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願意在社交媒體發表自身對社會事件的看法。然而由於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僅限於學校,大學生熱衷的網路新媒體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創新較少,社會實踐活動的缺失導致大學生愛國僅限於口號。大學生支教活動便使愛國從口號走向實際。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精準扶貧”的推進落實尤為重要。教育作為最根本的“精準扶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大學生赴中西部貧困山區支教,實地瞭解我國基層教育發展現狀,瞭解我國基層現狀,在實踐中發揮所學知識,幫助貧困地區,通過自我對比與鄉村現實生活感染力,激發95後大學生愛國主義信念,使大學生懂得愛國真諦,與祖國同在,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素質的整體提高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緊密相連,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一件大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然而由於當下多元文化的衝擊,網路新聞良莠不齊導致社會責任感逐漸缺失。高校是培育社會責任感的主戰場,而大學生則是培育社會責任感的主體,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有利於當代青年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之中。然而高校責任感教學缺少實踐環節,學生無法有相同感受。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親自進行家訪等實踐活動,瞭解底層人民生活現狀,在實踐中感受城鄉差別。支教學生與鄉村教師共同工作,通過學習與交流,瞭解鄉村教師,紮根於基層,紮根於人民的故事,在故事分享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切身感受鄉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使大學生了解社會。以三峽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例,支教學校基礎設施差,學生課外閱讀書籍屈指可數,支教作為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的一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學生對當代社會的看法,使得大學生主動關注社會,在言行中提升社會責任感,立志與祖國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支教活動的物件一般都是農民工的孩子們。這些孩子由於和外界的接觸比較的少,大多數的孩子甚至可以說和外界毫無聯絡。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外面世界的瞭解近乎為零。他們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極其有限的。

支教,這對於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象牙塔”、“優樂園”中的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個付出的過程,更加是一個收穫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僅是具有社會功用性的,它還具有對大學生的歷練性。支教,不是意味著登上五尺講臺就足夠了,而是意味著要去跋山涉水,要去四處家訪。不僅僅是去與孩子接觸,更要去與他們的家庭接觸,要與他們的父母接觸。這對我們大學生的體力、耐力、毅力、社會交際能力、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等都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