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觀點

王應麟。人之初性本善是清代文學家詩人王應麟說的,出自他的《三字經》。

是三字經裡的第一句,《三字經》開頭四句就說:“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觀點

性相近,習相遠。”其中前兩句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

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王應麟 (公元1223年~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

南宋滅亡以後,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傳世書法有《著書帖》等。著有《三字經》《困學紀聞》《國小紺珠》《玉海》《通鑑答問》《深寧集》《詩地理考》等。

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巨集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祕書少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書二十年。王應麟與胡三省、黃震並稱“宋元之際浙東學派三大家”。

其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當時科舉考試所需的各類知識;考據性筆記《困學紀聞》以考證為特色,居“宋代三大筆記”之首;蒙學著作《三字經》風行700多年,流傳海外眾多國家,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

“人之初性本善”與“人之初性本惡”分別是誰的觀點?

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的觀點,性本惡是荀子的觀點。而人之初,性本善卻出自王應麟的《三字經》,原文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釋義: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性本善是一個字詞。出自《水信無分於東西》中孔子的言論,承認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麼。由作者孟子所著。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從而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擴充套件資料:性惡論的影響: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麼入耳。其實,就如同性善論並不能使人自動行善一樣,性惡論的含義也並非准許人隨意作惡。

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迴避它。

荀子的做法只是沒有迴避它而已。從這一點來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較之孟子的多方論辯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學說是以性善論作為開端的,但是卻以詆距楊墨作為結束。

荀子揹負性惡的惡名,但卻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惡論並非一定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人之初,性本善“是誰所說?

是三字經裡的第一句,《三字經》開頭四句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其中前兩句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拓展資料:《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作者: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經史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

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到底是孔子還是孟子說的?

這句話出自三字經,不是孔子或者孟子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是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譯文:孟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

”擴充套件資料:人性本善的適用範疇:“人性善惡”是指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裡面首先明確“人性本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和狼、人和蚊子之間無法談善惡的問題,否則就是一個悖論,比如人善待蚊子,就傷害自己的朋友和周圍其他人,這不能叫“善”。“善”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維護同類或者同類整體的利益。

其次明確“人性本善”是指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同國家或者社會的人之間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是有爭議的。比如當兩個國家打仗的時候,這兩個國家的老百姓相互接觸就很危險,當國家層面是一種比較友好的交流的狀態,老百姓之間的交流才會相對安全一些。因為這時,就無法直接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會受到不同國家利益的制約,這時同樣有可能會出現悖論,善待自己敵對國家的人,有更大的風險對自己的國家造成傷害,從而傷害到自己國家的人甚至傷害到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誰說的

性善論是孟子的觀點。但出現在《三字經》中。

“人之初,性本善。

”是出自“千字文”中。當時是在樑朝時,文帝讓當時最有學問的周興嗣為百官大臣的子弟編寫一部教科書,一千個字,不能有重複的。又能讓孩子們學習書法,又可以讓他們學習知識。於是周在王義之的作品中找出了一千個字來,在一夜之間就編寫完成了。

文帝大悅,並給以重賞。後來有人在這一千個字中又編寫出了“中等”教材---“百家姓”,和初級教材“三字經”。編者就是宋代的王應麟。

後人稱“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為“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是誰提出的?

孟子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說法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根據,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論的出發點就是——性善論.至於三字經是後人所作最早也是南宋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