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渡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三豕渡河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三豕渡河

成語發音:sān shǐ dù hé

成語解釋: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成語出處:漢·蔡邕《月令問答》:“書有轉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文字刊印訛誤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三豕涉河 檢視更多三豕渡河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晉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



三豕渡河的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三豕渡河

【標準發音】:sān shǐ dù hé

【繁體寫法】:三豕渡河

【三豕渡河是什麼意思】: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三豕渡河成語接龍】:事不過三 → 三豕渡河 → 河不出圖

【用法分析】:作賓語、定語;指文字刊印訛誤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sān shǐ dù hé】採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漢·蔡邕《月令問答》:“書有轉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對應近義詞】:三豕涉河

【三豕渡河的造句示例】: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晉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

三豕涉河的文言文翻譯

三豕涉河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去看看相關的文章和翻譯吧!

三豕涉河的文言文翻譯1

原文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翻譯

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成語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貶義

成語典故

《孔子家語》載: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學生)到晉國去,經過魏國,聽見有人在讀歷史,說是“晉師伐秦,三豕涉河。”子夏聽了,說道:“不對,怎麼晉國軍隊有三隻豬渡河呢?恐怕不是什麼‘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晉國,一問,果然是“晉師己亥涉河”。

古人用“天干”(即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地支”(即子、醜、寅、卯……等十二支),順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來記日。上述“己亥”二字。也就是記的某一個日子。“晉師己亥涉河”就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度過黃河。只因“己亥”二字的古文寫法和“三豕”很相像,讀者於是弄錯了,鬧了這個笑話。

三豕涉河的文言文翻譯2

原文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

譯文

春秋時期,子夏到晉國,路經衛國,聽到一人在讀史書:“晉國的軍隊三豕涉河。”子夏糾正他:“你讀錯了,不是三豕是己亥,因為己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象。”後來那人到晉國核對,晉國軍隊果然是己亥年過的河。

《三豕涉河》這個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麼?

《孔子家語》載: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學生)到晉國去,經過魏國,聽見有人在讀歷史,說是“晉師伐秦,三豕涉河。”子夏聽了,說道:“不對,怎麼晉國軍隊有三隻豬渡河呢?恐怕不是什麼‘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晉國,一問,果然是“晉師己亥涉河”。

古人用“天干”(即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地支”(即子、醜、寅、卯……等十二支),順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來記日。上述“己亥”二字。也就是記的某一個日子。“晉師己亥涉河”就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度過黃河。只因“己亥”二字的古文寫法和“三豕”很相像,讀者於是弄錯了,鬧了這個笑話。

《呂氏春秋》也記述了這段故事,內容大致相同: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亥’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後來人們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來形容文字上出現錯別字而且錯得很可笑的情況。

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呢?

在甲骨文中,“三”字和“己”字的字形和現在一樣,只是因為在當寫在竹簡或獸骨上時,豎劃容易和材質的紋理混淆或有時寫到邊沿,所以發生這樣的錯誤。後人吸取了這一教訓,宋體字的豎劃因此比橫劃粗。

至於“豕”和“亥”就比較複雜了。(見上圖)在小篆中,“豕”是“象毛足而後有尾者”(《說文解字》);而“亥”字是“二首六身”(《左傳》)。但在金文中,兩字就差不多了。這也許是十二生肖中豬(豕)配亥的緣由。

三豕涉河文言文翻譯

三豕涉河這個典故出自於哪裡呢,下面一起去閱讀我為你整理的三豕涉河文言文翻譯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豕涉河文言文原文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三豕涉河文言文翻譯

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典故

《孔子家語》載: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學生)到晉國去,經過魏國,聽見有人在讀歷史,說是“晉師伐秦,三豕涉河。”子夏聽了,說道:“不對,怎麼晉國軍隊有三隻豬渡河呢?恐怕不是什麼‘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晉國,一問,果然是“晉師己亥涉河”。

分析

古人用“天干”(即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地支”(即子、醜、寅、卯……等十二支),順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來記日。上述“己亥”二字。也就是記的某一個日子。“晉師己亥涉河”就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度過黃河。只因“己亥”二字的古文寫法和“三豕”很相像,讀者於是弄錯了,鬧了這個笑話。

原因

在甲骨文中,“三”字和“己”字的字形和簡體字一樣,只是因為在當寫在竹簡或獸骨上時,豎劃容易和材質的紋理混淆或有時寫到邊沿,所以發生這樣的錯誤。後人吸取了這一教訓,宋體字的豎劃因此比橫劃粗。

至於“豕”和“亥”就比較複雜了。(見上圖)在小篆中,“豕”是“象毛足而後有尾者”(《說文解字》);而“亥”字是“二首六身”(《左傳》)。但在金文中,兩字就差不多了。這也許是十二生肖中豬(豕)配亥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