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智課程屬於什麼課程

泛智課程屬於科目本位課程.泛智主義課程觀,以泛智主義教育思想為基礎的課程觀念。泛智又稱“廣知”,指一切人都能接受的全部知識,包括自然、社會和生活各方面,因而設置的課程是門類較多的百科全書式的課程。代表人物為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他提出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在《大教學論》中,他構想了包括一切知識的教育內容的輪廓。

泛智課程屬於什麼課程

誇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論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

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它闡明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並試圖通過教育實驗來實現“泛智教育”和“泛智學校”的理想。




學科課程名詞解釋是什麼?

學科課程名詞解釋如下:

學科課程名詞解釋:也被稱為“分科目課程”,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科中選取合適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髮展水平的知識,組成各種不同的科目的課程。

學科課程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千百年來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文化遺產。其中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學科課程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六藝”、西方古代的“七藝”,大概是最早形態的學科課程。近代以來,象誇美紐斯所倡導的“泛智課程”,赫爾巴特根據人的“六種興趣”設置的課程,斯賓塞根據功利主義原則設置的課程,都屬於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的特點在於:它是依據知識的門類分科設置的;它是將人類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整理的結果;它往往是相對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識領域內在的邏輯體系來加以組織。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什麼是泛智教育?

泛智教育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於給人們以廣泛的知識教育,教育應當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

在中國,泛智教育產生於清朝末年。在此以前,中國的教育一般分為私授和公傳兩部分。私授以私塾的形式存在,教的知識以四書五經為主。公傳侷限性很大,以太學等形式存在,只對王公貴族。公傳和私授均無教科書,也無德智體為一體的現代教育機制。

主要意義:

誇美紐斯提倡泛智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兒童的發展和學習規律為基礎的。主張藉助兒童的感官進行教學,使用實物教材或教具。同時主張教師在教授兒童知識時,採取適合兒童的方法,按照一定步驟進行,並能夠幫助兒童把類似的知識聯繫起來,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泛智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把一切知識教授給一切人的方法,而且是能夠發展智慧的方法,它使兒童能夠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事實。老師通過此法不僅僅是在教授知識,還是在教授學習知識的方法。

隨着兒童的成長,他將能夠自主學習更多的東西,學習的知識將會越來越廣泛。泛智的教學方法長期實行,將會形成教師教授的越來越少,學生卻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的良好局面。

泛智主義的課程內容

在“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的基礎上,誇美紐斯總結了學習的程序,提出了統一的學制系統。他認為人類的學習應該從嬰兒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而且應明確分為不同的學習期,即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與四個階段相對應的分別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四級學制系統.。

嬰兒期(從出生至6歲),與之相應的為母育學校。誇美紐斯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母育學校為兒童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發展奠定基礎。他把孩子比作一棵樹苗,認為父母應該不竭餘力地把自己的知識教授給孩子,使孩子能夠從嬌嫩的樹苗成長為粗壯的樹幹。這些知識為兒童進入國語學校學習打下基礎。而當孩子長到6歲時,父母則應該把他們送入國語學校進行學習。此時正如樹苗長大,必須由把他移植到果園以便它更好的生長。

兒童期(從6歲至12歲),與之相應的是國語學校。誇美紐斯主張,在每個城鎮和鄉村都應設立一所國語學校,這所學校應該不分性別、階級和家庭背景,均等的招收兒童接受教育。國語學校以把對人生有用的事物教授給這一階段的兒童為目標,更加註重祖國語言的學習,因此而命名。誇美紐斯建議在國語學校裏應設置國語、計算、測量、經濟和政治常識、道德教育、歷史、地理、音樂等課程。他認為國語學校的教育應包括一切適合兒童的事物,而且學校內兒童應儘可能一起接受教育,以便兒童間相互激勵和督促。這樣,誇美紐斯就把在校學生分為6個班,每個班擁有一個教室和必備的教材。而日常教育更注重與娛樂結合,所有兒童寓學於樂,使其天性按照預期的方式發展。

少年期(從12歲至18歲),與之相應的是拉丁語學校。誇美紐斯主張在每一個較大的城市都設立拉丁語學校,招收有理想的學生進行更徹底的教育。在這所學校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四種語言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學校設置的課程主要為“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稽核、天文、音樂)、物理、地理、年代學、歷史、倫理、神學等。這些課程為有志繼續接受高深教育的學生作了充分的準備。拉丁語學校同樣將在校學生分為6個班,這一時期的分班是以學科為依據的,分為文法班、自然哲學班、數學班、倫理學班、辯論術班、修辭學班,這樣分班是為了在每個學科方面都能給以學生徹底的、初步的訓練。

青年期(從18歲至24歲),與之相應的是大學。誇美紐斯認為,每個王國或省都應該設立大學,招收部分最有才華的人,為其提供任何科學或學科的全面訓練,將其培養成教師或學者。招收學生時,學校採取公開考試進行選拔,只有勤勞努力、德行優良的成績優秀的人才能進入學校學習。在大學,分哲學科、醫學科、法學科、神學科四科進行教學。為了使大學課程具有普遍性,誇美紐斯認為大學必須有精通一切科學、藝術、語言且能力較強的教授和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在大學,所有學者都應該以為人類謀福利為目標進行學習。

誇美紐斯企圖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學制和泛智的課程內容,讓人們能夠涉獵全部知識,具備真實的學問、道德和信仰。並認為當人們長到二十四歲,接受了大學的教育,就如樹木結了果實,到了摘取的時候。日後,人們在誇美紐斯提出的學制系統的基礎上,將其發展為“七級學制”,增加了妊娠學校、成年學校和老年學校。

什麼是學科系統化課程

學科課程是將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各門學科各具固有的邏輯和系統。

這種課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是最早的學科課程。近代學校的學科課程是文藝復興後逐步形成的百科全書式的課程。學科課程仍為各國學校廣泛採用。正如赫爾巴特指出的,這種課程是“從易到難” 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兒童的發展階段的特徵,而且注重科學的體系。

拓展資料:

學科課程的發展及特點

中國古代的“六藝”、西方古代的“七藝”,大概是最早形態的學科課程。近代以來,象誇美紐斯所倡導的“泛智課程”,赫爾巴特根據人的“六種興趣”設置的課程,斯賓塞根據功利主義原則設置的課程,都屬於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的特點在於:它是依據知識的門類分科設置的;它是將人類活動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整理的結果;它往往是相對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識領域內在的邏輯體系來加以組織。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是學科課程最大的特點。

誇美紐斯泛智教育具體內容是什麼?

內容:

在“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的基礎上,誇美紐斯總結了學習的程序,提出了統一的學制系統。他認為人類的學習應該從嬰兒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而且應明確分為不同的學習期,即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與四個階段相對應的分別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四級學制系統.。

嬰兒期(從出生至6歲),與之相應的為母育學校。誇美紐斯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母育學校為兒童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發展奠定基礎。

兒童期(從6歲至12歲),與之相應的是國語學校。誇美紐斯主張,在每個城鎮和鄉村都應設立一所國語學校,這所學校應該不分性別、階級和家庭背景,均等的招收兒童接受教育。

少年期(從12歲至18歲),與之相應的是拉丁語學校。誇美紐斯主張在每一個較大的城市都設立拉丁語學校,招收有理想的學生進行更徹底的教育。

青年期(從18歲至24歲),與之相應的是大學。誇美紐斯認為,每個王國或省都應該設立大學,招收部分最有才華的人,為其提供任何科學或學科的全面訓練,將其培養成教師或學者。

誇美紐斯企圖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學制和泛智的課程內容,讓人們能夠涉獵全部知識,具備真實的學問、道德和信仰。

並認為當人們長到二十四歲,接受了大學的教育,就如樹木結了果實,到了摘取的時候。日後,人們在誇美紐斯提出的學制系統的基礎上,將其發展為“七級學制”,增加了妊娠學校、成年學校和老年學校。

擴展資料:

誇美紐斯的泛智教育以“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為基礎的。

泛智教育思想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為創立獨立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基礎,對西方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誇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論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泛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