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提倡玄德嗎

老子中提倡玄德。老子曾説“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德”就是最高明的德行,是“道”在人倫世界的具體體現。“生而不有”即是不佔有,是大道無私的體現。“為而不恃”,做事不自恃功勞,這是不爭的表現。“長而不宰”不人為加以干預,這是無為的表現。順應天道,具備了“無私”、“無爭”、“無為”三點,便是“玄德”。

老子中提倡玄德嗎

其實道家思想的出世態度只是表象,出世與入世的界定並不適用於道家思想,因為道家思想格局非常廣大,入世與出世都不過“道”在不同時位的具體體現。

只要把握住道,那麼無為亦是有為,有為亦是無為,一切渾然天成,不落痕跡。這也就是老子智慧的高妙之處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玄德"這個詞怎麼解釋?具體些

〔原文〕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國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老子》第六十五章)

〔大意〕

古昔賢哲,都主張愚民,令人遺憾,不能不批判。《老子》也主張愚民。它説,統治者以道治國,不是為了讓老百姓明白,而是讓他們糊塗。老百姓難治,主要麻煩,就是他們還有頭腦,太有頭腦。以智治國,對國家是大害,以不智治國,對國家才是大利。統治者只有明白這兩條,才有標準可依。有標準可依,才叫達到“玄德”。“玄德”的道理又深又遠,道理反着講,才叫大順。

〔討論〕

《老子》和《論語》不一樣,《論語》裏面有156人,《老子》沒有具體的人。這本書有哲學味道,讀它,如入無人之境。誰説話,不知道;誰聽話,也不知道。我們要分析,他的藥方都是開給誰的。比如《老子》提倡糊塗。他是提倡統治者糊塗呢,還是提倡老百姓糊塗,或兩者都糊塗。

我看,老百姓糊塗,那是真糊塗;統治者糊塗,是以糊塗為工具,愚弄老百姓。“與民同愚”,全是假象。他們,大事糊塗,小事明白,一陣兒糊塗,一陣兒明白,揣着明白裝糊塗,其實是真明白。《老子》説,這叫“玄德”。俗話説,劉備摔孩子——假仁假義。《三國演義》中的劉玄德,特會玩這一套。

道德經中玄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玄德的解釋

1、玄德一詞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原文如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玄德,變幻莫測而又深遠悠長的本來之意,居功不傲者可謂玄德,父母之恩可謂玄德。我們經常講的大地之母,為什麼把大地比作母親?地勢坤,厚德可載萬物,謂之玄德。當然,這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玄德。

道家思想中,老子與莊子的“德”,究竟指哪些方面?

《道德經》其實是“道經”和“德經”的兩部分,上半部分1-37篇是“道經”,主要是論述道的內涵、描述等等,而下半部分38-81篇是“德經”,主要論述是道的日常生活和國際治理上面的應用,包括生活的準則,政治理論,戰爭理論等等內容。

這一篇我們來聊聊道家思想的“德”道德是什麼意思?道家思想的德其實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説,是完全相反的,我們現在經常説的“道德”的德是傳承了儒家思想的“德”,主要強調在社會倫理中的一種道德品質,比如儒家思想中就包括“温良恭儉讓”的五德,儒家也有“仁義禮智”的“四端”,也是指四種基本德性。而道家思想的德,是一種對道的精神的一種實踐,意思就是按照道的精神行事,就是一種德。我們分開來聊聊,道家思想中,老子和莊子對“德”的具體論述。

首先,老子在這一篇中,區分了“上德”和“下德”,老子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意思是説,擁有上德的人,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有德,才是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德了。擁有上德的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所以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下德的差別在於“無為”和“有為”。

老子説:“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概意思是説,生養卻不佔有,幫助他人,卻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萬物,卻不做他人的主宰,這是最高的德性。老子還説:“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裏的“孔”代表空,空代表無,無代表道,大概意思是説,有至高德性的人,他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依照道的方式來行事的。

其次,莊子是如何論述德呢?在莊子的道家思想中,其實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莊子·德充符》一篇中,莊子也論述了,“德”是一種內心的自然狀態,是一種天然本性。莊子這篇“德充符”,其中“充”表示充分和完全的意思,而“符”就是驗證的意思。所以“德充符”意思是説,我們怎麼去驗證一個人表現出了完美的德行。

莊子在這一篇中講了三個獨腳人的故事,也就是身體有殘疾的人,他們都能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他們雖然身體殘疾,但能坦然接受自己,並將自己視為萬物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有“德”的境界。

除了形體殘缺,莊子在這篇中,還説一個哀駘它的故事,魯哀公聽説在衞國有一個人相貌奇醜,而且還沒有權勢、利祿、口才和學識,但是每個與他相處過的人,都不願意離開他;女子見過他,都要做他的妻子。於是魯哀公把他找來要看看這人真的有什麼本事,魯哀公與他相處一個月之後,就發現自己非常信任他,甚至願意把國事交付於他,在哀駘它走了之後,感覺很惆悵。於是魯哀公就來問孔子,這個人到底什麼地方這麼有魅力呢?

孔子説,他去楚國的時候,路上看見一羣小豬在剛死去的母豬身上吸奶,一會兒突然就驚慌失措地跑開了,因為小豬覺得母豬不是自己的同類了,小豬愛母親,不是愛母親的形體,而是愛它形體內在的力量。戰死沙場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裝飾品陪葬;被砍斷腳的人,沒有理由再愛惜自己的鞋子了。所以孔子説,哀駘它之所以不動聲色地取信於人,不是在於他的外在的東西,而是他內心的力量。哀駘它是一個“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的德性能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影響他人。

在莊子眼中,人有三種境界,一種是“形全”,就是身體沒有什麼缺陷的人;第二種是“才全”,就是即便是形不全,卻依然能夠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實,來面對一切處境;第三種是“德不形”,類似老子説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就是像哀駘它一樣,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一個沒什麼本事的人,他的才能和德行讓人完全看不出來痕跡,似有若無,正是順其自然的極致表現,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所以,其實不管在老子還是莊子的道家思想中,“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能保持內心的自然狀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德”是一種萬物的天然本性,能保持這種本性,就是一種“德”。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讓人完全感覺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跡,一種“無為”的境界,才是一種大智慧。

老子認為什麼樣的人有德?

道德問題自古以來一直被各學問家討論。孔子認為應該經常在生活中講仁義講禮貌,來培養自己的道德,有意地追求擁有高道德。老子則不同,認為故意培養出來的並不是高道德。他崇尚一種自然的,不故意追求的德,就是有智慧卻不追求擁有金錢地位,不與別人爭奪金錢地位,有這樣的修養,是高道德。

孔子

老子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就是説:不追求有德,是上等的德。有些人生怕自己沒有德,所以故意地追求有德,做道德的事情,這是下等的德。

想得到名譽地位的人,認為必須先有德才能得到,所以故意地去做道德的事。而且常會用作假的方法,所以這樣的德稱為下德。

不追求名譽地位就沒有必要追求有德,就沒有必要作假,而是隻用一顆真心去做事,這樣的德是上德。

老子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就是説:生養了後代,而不據為己有。幫助別人成功,卻不自恃有功。成就了別人,卻不主宰、支配別人為自己謀利,這是最高的德。這就是幫助了別人,卻不想得到回報的精神。只有不想爭奪金錢、地位、名譽的人,也就是有不爭之德的人,才能做到這些。

老子

老子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就是説:最善於作戰的將軍,從來不親自與別人打鬥,在將軍之中,這是屬於不愛與人相爭的將軍。

最善於作戰的將士,從來不發怒。因為一旦發怒就會亂了自己,容易導致失敗。

最善於取勝的,從來不與對方交手,都是不戰而勝。愛爭鬥的人都是為了得到名譽、地位和金錢,一心認為能打敗所有對手,是人生的高境界。但與別人爭鬥既艱辛又坎坷,會引來危險和禍端。當他看到有人學問智慧很高,卻不與人相爭,做事輕鬆自在的時候,立刻就會感到自愧不如,願意向他學。這就是有不爭之德的人不用交手,就取勝對方。

老子講:”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也是一種不爭之德,意思是説:高智慧的人常把自己置於眾人的後面。眾人認為,這是謙虛、不與人爭奪領導地位的人,與那些拼力爭奪領導地位的人相比,他是更有修養的。所以,感覺他才是真正站在前面的人。這就是“後其身而身先”。

過於處心積慮地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反而更容易損失。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才能真正地保存好自己。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

以上四條老子講的高智慧者的做法,只要能夠做到不爭奪金錢地位名譽,就是有了不爭之德,就都可以做到。

道德經

如果不想爭奪金錢地位和名譽,他就沒有必要用語言去教導別人了,自然就會做到老子講的“不言之教“。

如果有智慧卻不與人爭奪金錢地位和名譽,他的心裏就是沒有雜念的,純真的,就接近於嬰兒的純真狀態。就能達到老子講的“復歸與嬰兒”。

因為他不爭奪金錢地位和名譽,所以就不會傷害別人。不傷害別人就不會被別人傷害,這樣他就能達到毒蟲不蜇,猛獸不傷。

如果不與人爭奪金錢地位,那他自然就是一個知足的人,自然就是一個節儉的人,自然就能做到適可而止。

總的來説,只要能做到不爭奪金錢地位,就是老子講的合於大道的有德之人了。

《老子》之玄德,是什麼?很玄妙嗎?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是一種探尋道的方法

一個玄是形而上,兩個玄即玄之又玄,是形而上之上,也就是妙,妙是道的雛形

玄德,就是形而上之德,玄德之上是妙德,再上是道德

道德是道德經中修養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