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不可語冰出自哪裏

“夏蟲不可語冰”出自《莊子·外篇·秋水》。“夏蟲不可語冰”的意思是:跟只有短暫生命的夏蟲説冬天的冰雪,夏蟲是不會明白的,因為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冬天。這句話通常用來比喻人的見識淺薄。《莊子》的作者是莊周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的所著的道家學説彙總,主要記述了莊周的思想主張和言行舉止等。

夏蟲不可語冰出自哪裏

資料拓展

《莊子·外篇·秋水》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

文章開頭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説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再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説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

後文章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事物的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



夏蟲不可語冰什麼意思 出自哪裏呢

1、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出自《莊子集釋》卷六下《莊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話。意思是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冬天的冰。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2、“井蛙“句是指“對井裏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着狹小居處的侷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着時令的制約。”後遂用“夏蟲不可以語冰”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3、《資治通鑑晉紀五惠帝》中有以下故事,時天下荒饉,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 曰: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夏蟲不可以語冰 ”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出自《莊子·外篇·秋水》,這句話的意思是: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

原句是:驚蛙不可語天,擬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拘於時也,曲士不可語道,束於教也。

譯文:

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的束縛。

賞析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

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經的境界;

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其實莊子一書可以整個被理解為對老子的解説--可視為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莊學攝其餘諸家之學,且通於各家學問之中,不妨稱為莊學與其他學問之間的交叉學科。內篇為君,外篇為臣,雜篇則為佐使,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夏蟲不可語冰出自哪裏?

“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出自《莊子集釋》卷六下《莊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話。

意思就是一種蟲子如果它生命週期只有夏天這幾個月,你跟它説冰是什麼東西,它是不會知道的,它想象不出來那個東西,因為它的生命週期從來不經過冬天。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不懂大道理。

啟示:

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不懂大道理。其實大都能理解這句話的都是智者。

當一隻四季蟲在侃侃而談的時候,夏蟲很難理解到夏之外的景色,就像哥白尼或者伽利略在發現新的科學發現後,四周卻很難有理解他們的人,於是盲者嘲之。木耳永遠都分辨不出低音和高音,如果夏蟲能夠多活一季,也許就能多走一步,看出圈外的善惡,懂得更多。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出自哪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出自《莊子·秋水》,意思是在井裏生活的青蛙不能它談論大海的事情,這是因為它被所居住的地方所侷限;生活在夏天的蟲子不能與它談論冰雪的事情,這是因為它被所生存的時令所侷限。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常常用於諷刺某些人見識淺薄,囿於成見,以至於無法與之對話。其實就是説起來,比用“井底之蛙”一詞顯得更高大上一些,但説多了依然未免俗濫,或許也沒有體會到這一句話的精髓所在。這句話在《莊子》中是特指的,專門指大道之高深,非一般人靠自身的經驗和見識所能接受與理解。在書中,這是海神若講給河伯的話。河伯本來自以為很了不起,一看到大海才發現自己的渺小。而這時海神若出現,並給他講了這樣一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