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什麼意思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什麼意思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指的意思是:知足,是説人不要總是奢求,要知道滿足自己所擁有的;知不足,是説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要通過努力獲得什麼,主要指自身為人的不足,簡單説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有為有不為,是説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不能做,要有自己的原則,並堅持原則。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的介紹:

這是詩人、小説家、散文家冰心(謝婉瑩)的祖父謝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聯,並作為教育後代的家訓。

知不足”表現了積極的進取精神、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謙虛好學的態度。對學問、對事業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的出處:

知不足”語出《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譯文:只有通過學習,然後才能瞭解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反過來努力學習。

為有不為”出自《禮記·儒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

譯文:珍惜生命,是為了等待發揮作用的機會;保養身體,是希望有所作為。

《學記》的創作背景: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顧樹森支持郭沫若的説法,認為《學記》是寫作於戰國後期而為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學記》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國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