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人之不己知翻譯

不患人之不己知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出自孔子《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段話啟示了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讓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認可和接受,只有這樣才能直接或間接地支配或影響他人的行為。

不患人之不己知翻譯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翻譯

翻譯

孔子説:“不因為別人不知道自己而憂慮,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表現了孔子對君子自身修養的要求。作為君子,要加強自身修養,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是要憂慮自己是否有不足之處,再加以改進。

《論語》的介紹

《論語》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的思想主要分為: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出處:《論語·學而篇》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子貢説:“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説:“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

子貢説:“《詩經》上説:.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宕磨光後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説:“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

孔子説:“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文本解讀

孔子教育學生,在處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夠在寂寞中做成應該做的事業,完成應該具有的仁德修養。學,是為了自己的進步,而不要把精力用於怨天尤人上。

處世是需要了解別人的,自己心態平和,才能真實地瞭解別人。不去苛求別人,要把精力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擔心沒有人瞭解自己,不憂慮不能樹立美好的名聲,只憂慮自身的修養不夠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別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原文譯文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漢語詞彙,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2、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譯文:孔子説:“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翻譯是什麼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能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能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註釋

患:憂慮,擔心。

人:指別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瞭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之:助詞,無意。

不能:沒有能力(才能)

也:一樣,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