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一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讀《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有非常大的感受。但是這部作品的深層含義,我還不能完全理解。第一次閲讀《戰爭與和平》時,吸引我的就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

故事中,托爾斯泰把故事設定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和睦的宴會和戰況紛亂交替地呈現,但整個故事卻依然井然有序,毫不鬆懈。托爾斯泰對大難度場景的描繪似乎把握自如,無論是宴席、舞會、或戰爭,描寫都極為細緻。每次讀到這裏,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善於用簡練的語言充分表現人物的心理特徵。在他的作品中,字裏行間始終透着樸實而又與眾不同,因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獨特性。

細讀《戰爭與和平》時,漸漸發現了它涉及到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各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也是托爾斯泰思想的結晶。他的一生都在思索和探索,環境的變遷使托爾斯泰的思想和信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平靜而美好的環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的思想又經歷了一次洗禮,他曾將美好的情感屈從於戰爭的現實。

篇二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由偉大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著,記述了拿破崙在1805年至1820年由拿破崙統治的法國和亞歷山大統治時期俄國之間的戰爭。在書中我看到了高大肥壯、正直善良、愛思考的彼埃爾;博學多識、英俊、嚴肅的安德烈;天真、剛毅而易衝動的女主人公娜塔莎;擁有雖然熱情,但缺乏思考的尼古。

當然,還有一些個性的人,如庫拉金,他的貪婪與墮落,也是刻畫出來的,讓讀者看得見,與那些無謂的英雄們形成鮮明對比。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明白了托爾斯泰是一個關心別人、關心底層人民、同情農民的人。《戰爭與和平》是想告訴我們:生命,和平都很寶貴,很重要。想象一下,現在的我們,過着“小皇帝”的生活,有吃有穿。再看一看書裏的人,都是因為戰爭而過不了現在的生活,整天在廢墟中生活,而我們是幸福的,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嗎?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説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一)

最近,我閲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是一本講述戰爭背景的書籍,描寫了四大貴族在戰爭中仍然享受着和平和寧靜的生活,他們希望在戰爭中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戰功,獲得榮耀,而底層的俄國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光是俄國,即便是發動了戰爭的法國,受害的也是底層老百姓,托爾斯泰用戰爭與和平的不同生活狀態來表達在戰爭中遭受苦難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拿破崙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人,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但他發動的戰爭也對人類帶來了災難,總之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身上,會體現出才華與罪惡。1805年,拿破崙發動了戰爭,俄國也引燃了戰火,當戰爭來臨時,俄國的貴族與底層人民都奮起反抗,只不過大多數貴族是為了榮譽和戰功,老百姓則是為了保家衞國。戰後不管勝負如何,上層人士仍然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跳着快樂的舞步。但是在這場衞國戰爭中,俄國貴族的青年們也有了不同的思想觀念,他們接觸了歐洲文明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思想正在發生改變。

縱觀全世界的戰爭,受傷的永遠是底層的人民,他們付出生命去參加戰鬥,死後不過是一具枯骨,無人理會和紀念,時過境遷變消失在歷史的場合中,而那些靠戰爭建立了功勛的人,世世代代享受着功績和榮耀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這是不公的。

通過衞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收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讀後感.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讚,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衝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我們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為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二)

戰爭與和平,這既是故事的主題,暗喻着人生的常態。縱然是拿破崙這樣偉大的皇帝,傳遞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實試圖恢復一個神聖羅馬帝國——似乎在這個主題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無數個喧囂的會議、虛情假意的外交辭令和一場又一場令人疲乏的戰爭。——在紛亂中爆發出一點高潮,隨即又回覆到更低、更虛無的現實中,這不但是指戰爭這一對象,換言之,故事裏的家庭生活、社交環境,也同樣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邏輯。托爾斯泰是一個擅長記錄生活,更具有不自覺遵循生活中某種“必然”的邏輯的直覺。這種直覺使他在試圖表達深刻主題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劇。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許出於情感,他對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愛意但出於他的教育和理智——實際上常常因為不斷反省而轉向虛無。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總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須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遺體,一旦浮現出屍瘢,無法映證那個全能的神,軟弱的人就會墮入懷疑的危機中。也許在熱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裏,托爾斯泰是個從內心深處真正軟弱的人,他並不具備他所標榜的那樣的信仰。

以此為準線,逆推向《白痴》和《羣魔》,與托爾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將“愚人”或曰“聖愚”刻畫得濃墨重彩,並且賦予《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試煉。後者更堅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許是因為愚人這個形象背後是更具有希臘原始癲狂精神的,離崇尚“科學”的現代文明,更遠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處挖掘,他不去探討生活的意義,因為那與宗教精神相比,顯然是不值多費口舌的。托爾斯泰則孜孜於詢問人生的意義,卻同時點出構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試圖極力描摹的作者卻無法從中提煉出意義。他所描繪的虛無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種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虛無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個癲癇症患者,一個體驗過極端事件的人,也是托爾斯泰的後輩,讀後感.正是從這裏找到撬動問題的鐵鍬,並且一氣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許,從這種對信仰的肯定層面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納博科夫在多年後旅居美國時,創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劇以及精神病症狀的作品,其中一度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許是發現了俄羅斯文學中的極端偏執情結,納博科夫將深刻和偏執冷靜地隔離開了:但他又留下了詩歌一樣的語言和,某種不可言喻的陰鬱情緒。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來的結果卻終究有些淺薄。

因之,托爾斯泰在貼地描寫生活的同時,也達到了一種深刻。他真實地刻畫着生活,也提煉着生活,從而通過體驗,以生活的流動狀態而表現了他所看見、並且隱約觸摸到的深刻真相。他從深刻的主題出發,最終渴望樸實的道理,這也合乎生活的邏輯——因為渴望某種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體事例中探尋真理,反而經過真誠的體悟而變得樸實。

《戰爭與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後,感到生活虛無,沒有意義。戰場上的榮譽感轉瞬即逝。托爾斯泰展現他的虛無情緒:“他越關心眼前的問題,以往的事就離得越遠。以前那個高懸在他頭上的無限高遠的蒼穹,忽然變成低壓在他身上的拱頂,那裏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無神祕之感。”(657)

而托爾斯泰,還是不忘記展現他一流的刻薄手筆,童山老公爵家裏,生活一成不變:“瑪麗雅公爵小姐依舊是個膽怯、醜陋的老姑娘,永遠生活在恐懼和苦惱中,毫無意義毫無歡樂地虛度着青春年華。布莉恩還是一個春風得意賣弄風情的姑娘,快樂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間,並且滿懷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覺得,她只是變得更加自負。安德烈公爵從瑞士帶來的家庭教師德薩爾,身穿俄國式禮服,同僕人們説着生硬的俄語,但還是那樣智力有限,教養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658)我可以想象,托爾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愛的妻子兒女們,面對繁瑣農務時,大約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絲譏諷意味的語言。對他來説,過於旺盛的精力和強大的智力居然是種麻煩。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三)

今天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經典小説,雖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確的認知感。裏面的一句話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橋炸掉了嗎?”軍官發問。“當然。”另一個軍官洋洋得意的説。“代價是多少?”“不值一提,倆傷一亡。”軍官無所謂地聳聳肩。我看到這裏,不由自主地感到心裏很難受,有這樣把生命當做兒戲的嗎?戰爭,死傷肯定是要有的,但是這樣不痛惜士兵的死傷,也只有沒有素質的軍官階級才做的出來。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閉上眼睛,小時候聽我舅公講他年輕時如何打退敵人的英勇壯舉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時代的現役軍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對越自衞反擊戰的序幕被拉開了。中國軍人用火一樣的熱血青春,鐵一樣的軍魂,唱響了英雄的戰歌。他們為了保衞國家的安寧,為了捍衞國家 、人民的利益,抱着我們絕不侵佔別人的一寸土地,別人也休想侵佔我們的領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時候還只有23歲,是個炮兵班長,告別祖國,告別親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戰場,在炮火轟鳴中、機槍的咆哮中,他英勇殺敵,涼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戰友們的足跡。在打涼山的戰爭中,我舅公身負好幾處傷,最嚴重的是他的右腳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戰爭結束回國後,部隊授予他戰鬥英雄的稱號。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總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聽他講殺敵的事蹟,看着舅公少了大腳趾的右腳,心疼地問他“現在還疼嗎?”現在的舅公雖然地位不低,但是為人很低調,總是教育部下説:“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一定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嚴,不準賭博、不去娛樂場所,不住別墅,不搞特殊。到現在為止,他家還住在部隊的軍區大院。

有時候他會很自責,雖然打了勝仗,卻沒有把很多戰友活着帶回來。三十多年過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節,都會約上當年的幾個老戰友一起去廣西的烈士陵園,那裏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長、有他的戰友。舅公每次去都會淚流滿面,訴説着對他們的思念,告訴他們今天的祖國有多麼的強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視他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經常對自己説,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多學知識,強健身體,長大了我要去當兵,像舅公一樣保家衞國,做一個合格的軍人後代。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四)

這本書閲讀的時間跨度特別長,差不多倆月了,原因有二,書本身就是大部頭,經典名作,不易讀,其二,這段時間迷上美劇,閲讀懈怠很多。

這本長長的戰爭與和平大名不知道是國小還是國中就聽到了,反正真正的閲讀是聽到這本書的十多年以後,書中的內容説來也不復雜,複雜的是俄國作品中類似歐洲的人名地名讓人頭疼。很多時候除了關注書的內容本身,還要花心思去記和分辨這些人名。

這本書雖然不是歷史書,(作者好像也不認為它是小説,但是我們歸類還是會把他歸為小説。)但是我閲讀完感受最深的二點確實關於歷史的,其一就是之前瞭解到的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因為資源短缺,這本書讓我看到的正好相反,法國佔有各種優勢,一度讓俄國首都迫使莫斯科的大部分人撤離莫斯科。其次,就是關於拿破崙的形象,通過作者的一些觀點描述,讓我瞭解到,拿破崙或者其他一切容易讓人膜拜的形象,更多的可能是不斷去強化其光輝形象的結果。我們瞭解的真實,未必是真實。(當然這兩點是基於本書給我的認識。)

很難想象,書的收尾階段,作者對於科學的開放態度,讓我敬畏。原來,我們上學書中所給我們的托爾斯泰或者其他的人物形象,過於單一化。可能有些作家或者人物,比我們所瞭解到的更讓人敬佩,當你更多的去認識他的時候。而托爾斯泰便是其中一位。

小結:書很長,很耐讀。讀這種書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讀完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五)

今天,研讀了半年之久的《戰爭與和平》真的要劃下一個小小的句號了,心裏頗有依依不捨之情,偉大的著作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當你要離別它的時候,彷彿離別了親近的人,而當你展卷重讀的時候,又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當年讀這部書時的心態與情味,又一一展現開來。偉大著作以開啟一個鮮活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引領着人的靈魂成長,《戰爭與和平》正是這樣的著作。

在這部鉅著的最後一部分《尾聲》中,托爾斯泰給了我另一個震撼。儘管這一部分是文學評論家認為寫的宂長乏味的部分,然而我卻覺得它寫的精彩極了。《戰爭與和平》猶如一條巨龍,而尾聲恰如點睛,托爾斯泰離開了具體歷史的陳述,也離開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情節,上升到了一個特別的高度——論述自由意志,而且論述得精妙、深刻、透闢。除了這樣的結尾能承托起這闕宏大的史詩,我想象不出另一種結尾能如此完美。

在這個長長的結尾部分,托爾斯泰首先探討了歷史事件的“原因”,他認為,表面上看來是“權力”在起作用,而實質上,權力必須作用於“合力”形成的那個方向上,否則就如同向虛空中擊掌,又如抽刀斷水,得不到任何迴應與實效。拿破崙遠征俄國,表面上看彷彿是拿破崙在下命令,而實際上拿破崙有過諸多軍事計劃和命令方案,但遠征俄國是真的變為了現實,不能不説是由於它符合了歷史的某種必然規律。於是,從此出發,託翁以濃墨重彩探討了自由與必然的關係問題。

托爾斯泰大致認為,在理性看來,自由意志是個幻覺,是一種“一瞬間無法確定的生命感覺”,然而在形上學(靈性)看來,自由意志則是生命的全部,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精髓之處。我們不能想象完全的自由,一個人無論如何想象不受外界的影響,我們永遠不可能獲得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自由概念,在空間上的運動,遵循必然規律,在時間上的思考與判斷,也受到一系列的制約。然而最關鍵的是:我們無法想象我們的行動沒有原因,“理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假設和找到原因,因為沒有原因我們就無法想象任何行動。我舉手,沒有任何原因,但我要做一個沒有原因的動作,這就是我行為的原因。”多麼精彩的論證啊!如果托爾斯泰沉溺於具體的科學知識(例如力學或生理學)的論述來反駁自由意志,那麼他的論證可以被科學的發展所推翻,至少是牽連纏繞有不決斷處,但是,他卻頓挫一下,轉入更高層次的概括,如太極之勾手引帶,撥轉自如,結論卻難以撼動,實在可以媲美職業哲學家!

更重要的是,托爾斯泰並沒有沉溺於一端而忽視了另一端,他接下來論證絕對的必然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千世界的規律無窮無盡,各種條件與原因亦無窮無盡,人不可能認識所有的規律與條件,於是,總是不會有完全的必然。“一個垂死的人、一個未出世的胎兒或一個白痴,他們完全沒有自由,我們觀察的人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因為沒有自由,就不成其為人。”由於超時空的、全知全能的人的不存在,於是,人總可以透出必然性的約束而得其自由。託翁在這裏表現出的是不可知論的立場,由於我們對宇宙和人生的實質是不可知的,因此,自由就奠定在這不可知之上,這恰是二十世紀的自由意志論(古典自由主義者)的公論。可知論、唯物論的世界中,沒有自由,只有所謂“微分方程”和“混沌”,然而來自“混沌”的自由並非自由,真正的自由源於意志的自主與自律。

然而,以上的論證仍然是“執其兩端”的,託翁還論證了另一個重要的真理:自由與必然的共生性。自由意志恰恰是依繫於必然規律而生的,一方面,沒有物理與生理的過程,思想只能是空中樓閣,另一方面,即使我們認知到了千萬條規律,我們總是可以説:我們當時可以這麼做而不是那麼做,於是,這種試圖超越規律的約束的意志,即是自由意志。恰如我們即使做了一萬件惡行,卻總可以説:當時忍住就好了,我還是可以為善的。於是,人性仍然是向善的——分辨善惡即是根本善。人性中包含着自由意志——試圖超越束縛即是自由之源。人的自由意志的最突出表現,即是人能意識到自由意志。在觀察者看來,它與其他過程或許難以分別,但在行動者看來,它是最重要的行動之源。

接下來托爾斯泰論述歷史學——如果歷史學承認有不服從規律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並且認為它是歷史事件發展的原因,那麼就不可能有歷史規律,也就取消了闡釋歷規律的歷史學。於是,自由在歷史學中的地位,應當讓位於對規律的探索,我們可以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堅持這一看法就如同站立在堅實的大地之上,然而又是服從歷史規律的(託翁所説的歷史規律,實則是社會科學的一般規律),堅持這一看法,就彷彿認識到了大地在按照規律(萬有引力)在不斷運動。於是,貞定之志(自由,就其落實於長期生活計劃的完成而言,確實是靜定貞一的)與順歷史規律而動,是統一的而非分離的,從這一點上説,1812年的拿破崙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皮埃爾、鮑爾康斯基這些人,則在歷史大勢中保持了自由之心,於風雲舒捲、大浪淘沙之時,深識徹見了人性的本源。於是,不盲目地推斷因果鏈條中的原因,不狂熱崇拜偉人的天才,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前行,同時也決不傲然得意、津津樂道於自己的“自由選擇”,這正是《戰爭與和平》給予我們的最大教益。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説,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衞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淨的甘露,我能用不潔淨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淨嗎?只有把內心洗淨,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淨。”

而當皮埃爾成為俘虜,過上了最為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着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淨並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着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着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着他受到啟示找到真諦並且最終獲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説的“他像剛從浴室裏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淨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讀完戰爭與和平,我深深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寶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儘量不讓戰爭再次來襲。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如果説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説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説後,對小説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戰爭與和平》#看到停不下來,中午沒去走路,終於看完了,只想説托爾斯泰太偉大,每一個人物都是立體的。

我的視角很不同,最喜歡那十五六歲的少年軍官彼嘉,他熱情真摯,為了去前線,跟大人們磨,遇到戰俘還想着給他吃東西,温柔地照顧他,彼嘉死了,傑尼索夫耳邊迴盪着彼嘉的一句話:“我吃慣甜東西。非常出色的葡萄乾,你們全拿去吧!”

我也喜歡庫圖佐夫,歷史上真實的獨眼將軍,托爾斯泰説“他的目標只有三方面:第一,竭盡全力打擊法國人,第二,把他們打敗,第三,把他們趕出俄國,儘可能減輕人民和軍隊的苦難。(最終,人民愛戴他,皇帝討厭他)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愛情悲劇讓人動容,但托爾斯泰又是温柔的,最終又有了皮埃爾,而皮埃爾對自己的懷疑,也因為妻子娜塔莎得到了好的映證,在妻子身上只反映他身上真正善的一面,他們彼此得到了救贖。

尼古拉和瑪麗雅這一對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一樣得到了幸福。

一個個豐富的人物,恢宏的戰爭場面,讓我欲罷不能。草嬰先生的譯文真好,讀起來很流暢。

今晚開始看《生存與命運》,據説是現代版《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戰爭與和平》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説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説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説,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温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衞自己的家園!去保衞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的《戰爭與和平》,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這部鉅著以兒女情長襯托出法俄戰爭,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社會領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這部著作。

小説描寫的是:俄羅斯的羅斯泰爾伯爵的女兒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會上和一位年輕的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相愛。可是,不久後法俄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最終負傷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絕,在別人的勸説下無奈改嫁。此時,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俄國有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俄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感觸異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報國,最終為國捐軀,他的愛國情懷使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安德烈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終身長眠於九泉之下,守護着自己的祖國。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純潔。彼埃爾善良真誠,憑着繼承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可他並不像其他貴族,堅強與邪惡作鬥爭……這本書真是把那時候的俄國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祝願人世間不在發生戰爭,和諧永在!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6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

列寧曾説:“《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一部了不起的鉅著!”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裊裊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寫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寫清了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作者將“戰爭”與和平兩種生活、兩條線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闊宏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柱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讚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和平是怎麼來的,是那麼多不怕死、不怕難,勇於拼搏的戰士們為我們搏的,用什麼去搏的?那就是他們的鮮血、他們的生命。

我願是一名使者,使各國消戰爭,願是一隻和平鴿,帶着和平的飛向四面八方!在我看來作者的一些思想,我還不懂,不過,我知道,我們要擁有一顆心,一顆愛國的心,一顆和平的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拼搏,不敢去奪取和平,失敗的不要緊,受傷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千千萬萬的人對你期望啊。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8

讀完覺得有點糟心啊,不可否認是一部偉大的小説,但是歷史觀和價值觀我真的不認同。

三位主角里面我也就比較喜歡安德烈公爵吧,娜塔莎和彼埃爾實在喜歡不起來。先説彼埃爾,作為被劇透的男主,實在是最讓我失望的男主了,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軟蛋,幹到最後一事無成,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去火場救了一個小女孩,看完後瞭解了一下,貌似彼埃爾是托爾斯泰以自己為原型寫的。唯一的優點好像也就是那“金子一般的心”了吧,但是我反正沒看出來金子在哪,倒是安德烈公爵的心比他更金子。説他大徹大悟了,最後好像也沒有做些什麼變化。還有娜塔莎,就是個傻白甜的女孩啊,前期還是蠻好的,生機活力、光彩照人,後邊怎麼那麼容易被誘惑,婚後還成了死魚眼?!倒是有些小角色,還是很生動很討喜,比如多洛霍夫、傑尼索夫、圖申、彼佳還有羅斯托夫伯爵。至於尼古拉、索尼婭、瑪利亞給我感覺很複雜,可能是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吧。開始覺得尼古拉萌萌噠,瑪麗亞可憐巴巴卻很堅毅,最後把索尼婭拋棄了居然!!

所有的原因可能就是不認同托爾斯泰的觀點吧,畢竟人家是貴族。不理解,也許是我讀書少的關係,待以後再看。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9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楚,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説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氣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熟悉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説,對我來説,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熟悉和學習慾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

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的《戰爭與和平》,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這部鉅著以兒女情長襯托出法俄戰爭,生動地描述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社會領域,十分值得回味,我懷着崇敬的心境,拜讀了這部著作。

小説描述的是:俄羅斯的羅斯泰爾伯爵的女兒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會上和一位年輕的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相愛。可是,不久後法俄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最終負傷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絕,在別人的勸説下無奈改嫁。此時,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俄國有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俄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感觸異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報國,最終為國捐軀,他的愛國情懷使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安德烈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放棄了自我的幸福,終身長眠於九泉之下,守護着自我的祖國。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純潔。彼埃爾善良真誠,憑着繼承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可他並不像其他貴族,堅強與邪惡作鬥爭……這本書真是把那時候的俄國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祝願人世間不在發生戰爭,和諧永在!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1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説:“《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裊裊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

今日,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説:“《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能夠掠奪國土,又能夠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完美,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裊裊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3

這本書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從書中我看到了高大肥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思考的彼埃爾;博學多識,英俊嚴肅的安德烈;天真、率直,但又容易衝動的女主人公娜塔莎;有雖然熱情,但又目光短淺,不善思考的尼古拉;還有外表不招人喜歡,在作戰時卻非常勇敢的大英雄圖申。

當然,還有些像庫拉金這樣的個性:貪婪和墮落,也被刻畫了出來,讓讀者所看見,和那些無謂的大英雄們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讀了這本書,我看出了列夫·托爾斯泰是個關心他人,關心底層人,同情農民的人。也知道了一種人:他在獲得遺產後貪圖享受,後來又要上戰場打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變化有多快,他就是彼埃爾。

《戰爭與和平》是要讓我們知道:生命、和平都是非常寶貴、重要的。想想現在的我們,過着“小皇帝”的生活,有吃有穿,有上課的課桌;再看看書中的人們,全是因戰爭而過不了現在的生活,整天在廢墟中生活,而我們是幸福的,所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嗎?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4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作象,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象,被稱之為最具有“社會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戰爭的可怕,但也給了我堅持的力量。戰爭讓無辜的人死太多了,每次看到士兵的隊伍被濃煙“吞入”,那象徵和平的太陽卻被硝煙擋住。人們拿着槍炮在“死人谷”的反抗聲中拼殺。漸漸的,熟悉了,那奪去生命的戰爭,那無情的戰爭能否停止?

唉,戰爭讓無數人喪命!如果人們都能和平相處,安居樂業,幸福美滿,這點應該不過分吧!可為何就要一點小摩擦,一點衝突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孩子是無辜的且傷害最大的。戰爭,在孩子的一生當中都留下了創傷。和平是多麼偉大,戰爭固然可怕,但戰爭在和平面前是多麼的渺小!

我要做一個和平的使者,讓我們心中永遠閃耀着迷人的光彩。我要做一隻純潔的白鴿,把和平帶到每一個地方,“和平”二字是人們都向往的字眼呀!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

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部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戰爭與和平》;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裸露身體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非常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後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後來獻身於慈善事業,最後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後來又愛上了阿那托裏,最後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麼寶貴!和平是多麼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麼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説,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衞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淨的甘露,我能用不潔淨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淨嗎?只有把內心洗淨,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淨。”

而當皮埃爾成為俘虜,過上了最為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着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淨並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着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着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着他受到啟示找到真諦並且最終獲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説的“他像剛從浴室裏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淨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讀完戰爭與和平,我深深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寶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儘量不讓戰爭再次來襲。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這本書閲讀的時間跨度特別長,差不多倆月了,原因有二,書本身就是大部頭,經典名作,不易讀,其二,這段時間迷上美劇,閲讀懈怠很多。

這本長長的戰爭與和平大名不知道是國小還是國中就聽到了,反正真正的閲讀是聽到這本書的十多年以後,書中的內容説來也不復雜,複雜的是俄國作品中類似歐洲的人名地名讓人頭疼。很多時候除了關注書的內容本身,還要花心思去記和分辨這些人名。

這本書雖然不是歷史書,(作者好像也不認為它是小説,但是我們歸類還是會把他歸為小説。)但是我閲讀完感受最深的二點確實關於歷史的,其一就是之前瞭解到的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因為資源短缺,這本書讓我看到的正好相反,法國佔有各種優勢,一度讓俄國首都迫使莫斯科的大部分人撤離莫斯科。其次,就是關於拿破崙的形象,通過作者的一些觀點描述,讓我瞭解到,拿破崙或者其他一切容易讓人膜拜的形象,更多的可能是不斷去強化其光輝形象的結果。我們瞭解的真實,未必是真實。(當然這兩點是基於本書給我的認識。)

很難想象,書的收尾階段,作者對於科學的開放態度,讓我敬畏。原來,我們上學書中所給我們的托爾斯泰或者其他的人物形象,過於單一化。可能有些作家或者人物,比我們所瞭解到的更讓人敬佩,當你更多的去認識他的時候。而托爾斯泰便是其中一位。

小結:書很長,很耐讀。讀這種書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讀完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寫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寫清了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作者將“戰爭”與和平兩種生活、兩條線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闊宏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柱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讚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和平是怎麼來的,是那麼多不怕死、不怕難,勇於拼搏的戰士們為我們搏的,用什麼去搏的?那就是他們的鮮血、他們的生命。

我願是一名使者,使各國消戰爭,願是一隻和平鴿,帶着和平的飛向四面八方!在我看來作者的一些思想,我還不懂,不過,我知道,我們要擁有一顆心,一顆愛國的心,一顆和平的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拼搏,不敢去奪取和平,失敗的不要緊,受傷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千千萬萬的人對你期望啊。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讀完覺得有點糟心啊,不可否認是一部偉大的小説,但是歷史觀和價值觀我真的不認同。

三位主角里面我也就比較喜歡安德烈公爵吧,娜塔莎和彼埃爾實在喜歡不起來。先説彼埃爾,作為被劇透的男主,實在是最讓我失望的男主了,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軟蛋,幹到最後一事無成,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去火場救了一個小女孩,看完後瞭解了一下,貌似彼埃爾是托爾斯泰以自己為原型寫的。唯一的優點好像也就是那“金子一般的心”了吧,但是我反正沒看出來金子在哪,倒是安德烈公爵的心比他更金子。説他大徹大悟了,最後好像也沒有做些什麼變化。還有娜塔莎,就是個傻白甜的女孩啊,前期還是蠻好的,生機活力、光彩照人,後邊怎麼那麼容易被誘惑,婚後還成了死魚眼?!倒是有些小角色,還是很生動很討喜,比如多洛霍夫、傑尼索夫、圖申、彼佳還有羅斯托夫伯爵。至於尼古拉、索尼婭、瑪利亞給我感覺很複雜,可能是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吧。開始覺得尼古拉萌萌噠,瑪麗亞可憐巴巴卻很堅毅,最後把索尼婭拋棄了居然!!

所有的原因可能就是不認同托爾斯泰的觀點吧,畢竟人家是貴族。不理解,也許是我讀書少的關係,待以後再看。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6

這5天來,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裏面主要講述了: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通過衞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收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讀後感。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讚,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衝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這本書告訴我們: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為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7

如果説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説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説後,對小説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説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8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楚,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説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氣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熟悉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説,對我來説,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熟悉和學習慾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9

皮埃爾則是我在這部書裏最喜歡的一個人,我震撼於他那強大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一種幾乎接近於靜止的美好,我就像安德烈的小兒子一樣帶着一種近乎崇拜的神情仰望他,仰望他最後所獲得的那份超脱與豁達。最喜歡的是巴茲傑耶夫對皮埃爾所説的那段充滿啟示性的話: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淨的甘露,我能用不潔淨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淨嗎?只有把內心洗淨,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淨。”

而當皮埃爾成為俘虜,過上了最為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着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淨並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着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着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着他受到啟示找到真諦並且最終獲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説的“他像剛從浴室裏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淨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我想也許庫圖佐夫就是皮埃爾將來的樣子,成為那樣默默無聞甚至受人們誤解的偉大人物,但是那份順其自然的從容與那份洞若觀火的自信,卻是留給後世最大的一份財富。而他們的這份頓悟與釋然,也許卻是是我們窮極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我不希望我會一生都活在像皮埃爾過去的那種渾渾噩噩之中,只求有一天可以趟過這條人生的苦水,獲得永恆的真諦。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

《戰爭與和平》終於看完了,只想説托爾斯泰太偉大,每一個人物都是立體的。

我的視角很不同,最喜歡那十五六歲的少年軍官彼嘉,他熱情真摯,為了去前線,跟大人們磨,遇到戰俘還想着給他吃東西,温柔地照顧他,彼嘉死了,傑尼索夫耳邊迴盪着彼嘉的一句話:“我吃慣甜東西。非常出色的葡萄乾,你們全拿去吧!”

我也喜歡庫圖佐夫,歷史上真實的獨眼將軍,托爾斯泰説“他的目標只有三方面:第一,竭盡全力打擊法國人,第二,把他們打敗,第三,把他們趕出俄國,儘可能減輕人民和軍隊的苦難。(最終,人民愛戴他,皇帝討厭他)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愛情悲劇讓人動容,但托爾斯泰又是温柔的,最終又有了皮埃爾,而皮埃爾對自己的懷疑,也因為妻子娜塔莎得到了好的映證,在妻子身上只反映他身上真正善的一面,他們彼此得到了救贖。

尼古拉和瑪麗雅這一對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一樣得到了幸福。

一個個豐富的人物,恢宏的戰爭場面,讓我欲罷不能。草嬰先生的譯文真好,讀起來很流暢。

今晚開始看《生存與命運》,據説是現代版《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1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説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説,對我來説,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2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

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過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説,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説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通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比如為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説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為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説、社會心理小説、家庭紀事小説和哲理小説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説,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為一名國小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鉅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着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一定會逐漸深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3

《戰爭與和平》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説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説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説,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温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衞自己的家園!去保衞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4

我早就聽説過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這本鉅著《戰爭與和平》,於是,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去閲讀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思緒萬千,這本書真實的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一切矛盾與變動。

本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充分展現了1805~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國抗爭到底的感人故事,法軍入侵俄國境地,莫斯科大火,所有的俄國人民都很憤怒,他們為了法軍不再侵略自己的國土,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努力,所有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雖然不少人死於戰場上,但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因為他們深愛着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名譽,他們甘願自己犧牲,從這裏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偉大的英雄主義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聰明的拿破崙也拿俄軍沒有辦法,俄軍勢不可擋,拿破崙只好帶領着自己的軍隊,倉皇而逃。

這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安德烈公爵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彼埃爾心直口快,他並沒有被父親的財產所迷惑,而是決定去參軍庫圖佐夫是個優秀的大帥,帶領戰士們奮勇殺敵,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女主人公娜塔莎是個情感豐富、熱愛大自然的人。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和平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要讓戰爭破壞我們的幸福,要讓和諧籠罩着這個快樂的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5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那句“幸福不表現為造成別人哪怕是極小的一點痛苦,而表現為直接促成別人的快樂和幸福。照我看來,它在這一方面可以最為簡明的表達為:幸福在於勿惡、寬恕和熱愛他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以19世紀初俄法戰爭為背景的宏篇鉅著。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把當時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社會變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稱這部小説為“更加直接和更加準確地瞭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國生活”,讀它“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著作”。作者巧妙地將戰爭與愛情結合起來,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眾多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品讀戰爭與和平,感受託爾斯泰,感受那份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