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的五條線和四個間共有幾個音位

五線譜的五條線和四個間共有幾個音位的答案是:9個

五線譜的五條線和四個間一共構成了9個音位。

當譜表上無法記錄更高或更低的音,需要通過加線和加間來擴充音位。五線譜的順序是由下往上數的,最下面第一條線叫做“第一線”,往上數,最上面一條線是“第五線”,“線”與“線”之間的地方叫做“間”。

五條線從下至上五根線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和五線,四個間則與線-樣,自下到上的線間分別稱為一線間、二線間、三線間、四線間。

五線譜分為總譜、分譜、大譜表。其中,總譜記載合奏或合唱的樂譜,由許多單行譜聯合組成。分譜,分別記載每種樂器或每個聲部的樂譜。大譜表,由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聯合組成,用於鋼琴、管風琴、豎琴及混聲合唱等。兩譜表中隱伏一條臨時加線代表中央C,故又稱十一線大譜表。

五條線和四個間如不夠使用,可在五線譜上方或下方增加線和間,加線及加間各分別稱為上加第1線、上加第1間,下加第1線、下加第1間等。

五線譜的五條線和四個間共有幾個音位

即高音譜表(用G譜號)、低音譜表(用F譜號) 、女高音譜表、中音譜表、下中音譜表(後3種用C譜號)。女高音譜表現已不常應用,中音譜表僅用於長號,次中音譜表常用於大管、長號等。此外還有上低音譜表、女中音譜表等。

總譜,記載合奏或合唱的樂譜,由許多單行譜聯合組成。

分譜,分別記載每種樂器或每個聲部的樂譜。

大譜表,由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聯合組成,用於鋼琴、管風琴、 豎琴及混聲合唱等。兩譜表中隱伏一條臨時加線代表中央C,故又稱十一線大譜表。

五線譜是在十一世紀時,由意大利的音樂理論家歸多·達·累佐最先發明和試用的。他當時創造的是為紀錄《聖歌》而使用的四線譜,因為四條線只能記錄八個音左右,而《聖歌》的音域一般都只有八度左右,並且完全是用男聲(男聲音)來演唱的,所以當時的四線譜中各音的音高相當於現在的次中音譜表。後來,又有人為了擴大音域,將四線譜改為六線、七線譜。經過幾百年的改進和完善,到十六世紀時,才確立了五線譜的形態。雖然五線譜比六線譜和七線譜的音域縮小了,但是,由於使用了多種譜號,加在一起要比六線譜和七線譜大得多了,它不僅能適應各個不同音區記譜的需要,而且標記清楚,便於確認。據《律呂正義·續篇》總説裏記述,1673年,葡萄牙耶穌會教師徐日升來我國清宮裏講西學,1678年,被清廷仕命為欽天監並開始撰寫《律呂正義·續篇》,在這部書裏,他詳細地介紹了五線譜及和聲學等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