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四大所是哪四個

中科院四大所是哪四個的答案是:上海有機所;長春應化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四大所是哪四個

中科院四大所分別是上海有機所、長春應化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簡稱上海有機所)是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機構,創建於1950年5月,是中國科學院首批成立的15個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於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上海有機所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院重點實驗室,分別為: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組裝化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能量調控材料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同國內外大學、企業聯合共建的,如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寧波新材料創制中心等多個聯合研究中心。

截至2019年底,上海有機所共獲得各種科研成果獎360項,包括國家三大獎7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其中2項為合作)、二等獎20項(其中1項為合作);國家創造發明獎3項和國家發明二等獎4項(其中3項為合作);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合作),一等獎1項(合作),二等獎12項(其中6項為合作);獲得包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8項在內的中國科學院各類獎145項;上海市科技成果獎90項。獲授權專利944項(其中國外專利46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1877餘篇。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始建於1948年12月,現已發展成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及產業化於一體,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影響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

七十多年來,長春應化所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項,其中包括鎳系順丁橡膠、火箭固體推進劑、稀土萃取分離、高分子熱縮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項,創造了百餘項“中國第一”,榮獲國家自然、發明、科技進步獎60多項,院省(部)級成果獎400餘項;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2100多項、授權1900多項;發表科技論文16000多篇,專利申請、授權數和論文被SCI收錄引用數持續位居全國科研機構前5位;培育了以中科院系統第一家境內上市公司—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英華”),構建了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創新基地、浙江(杭州)材料與化工研究院、常州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青島中科應化研究院等創新基地;建成了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2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和1箇中科院工程化研發平台;成批成建制地向30餘個新興科研機構和新興企業輸送專業人才1200多人,有32位在本所工作和學習過的優秀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應用化學的搖籃”;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多種榮譽稱號,不斷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創新貢獻。

長春應化所現有職工89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研究員140人,萬人計劃1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6人,有4個團隊獲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5個研究團隊入選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

學科方向: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和應用化學,拓展生物化工學科。

主要研究領域:聚焦先進材料、資源生態環境和人口健康等三大領域。先進材料領域佈局先進材料設計、先進結構材料、先進複合材料、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先進能源材料與器件、電分析儀器等6個主要研究方向;資源生態環境領域佈局環境友好材料、水處理與淨化技術、綠色低碳化學過程與潔淨分離工藝、生物質綠色高值化利用等4個主要研究方向;人口領域佈局疾病早期診斷與防治、生物醫用材料等2個主要研究方向。

長春應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高性能合成橡膠及其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高分子複合材料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分子複合材料工程化研發平台)、國家電化學和光譜研究分析中心、長春質譜中心和化學生物學、綠色化學與過程、先進化學電源、現代分析技術工程實驗室、稀土與釷清潔分離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基地和科技平台。

長春應化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授權培養碩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後流動站的單位之一,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和五個二級學科及工學二級學科“應用化學”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目前,在學研究生8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57人,先後有9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2篇論文入選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2人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73人獲各類冠名的研究生獎學金。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以基礎研究為主,有重點地開展國家急需的、有重大戰略目標的高新技術創新研究,並與高新技術應用和轉化工作相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高水平的化學研究機構。

化學所的主要學科方向為高分子科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

建所以來,化學所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300餘項,在發表SCI論文數、論文被引用篇數等方面,連續十多年名列全國科研機構前列,特別是高影響論文數不斷增長,自然指數連續五年位列中科院研究所第一名。化學所專利申請和授權數在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中一直名列前茅,一批重要成果應用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研究所現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4人,優青22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3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41人。現有“萬人計劃”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入選者5人。化學所是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現有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11人、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5個。

化學所現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箇中國科學院先進高分子材料國防科技創新工程中心,1個分析測試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大連化物所重點學科領域為: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大連化物所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DNL)的籌建工作,DNL是我國能源領域籌建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共規劃籌建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低碳催化與工程、節能與環境、燃料電池、儲能、氫能與先進材料、生物能源、太陽能、海洋能、能源基礎和戰略、能源研究技術平台等10個研究部和1個研究平台。

大連化物所擁有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大連化物所圍繞國防安全、分析化學、精細化工和生物技術廣泛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設立化學激光研究室、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精細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術研究部等五個研究室。另外,大連化物所還與國外著名大學、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設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法可持續能源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夥伴小組、中韓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DICP-BP能源創新實驗室和SABIC-DICP先進化學品生產研究中心等十幾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

自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後有20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在所工作兩院院士14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1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2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

大連化物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具有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四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大連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資格審批權,現有博士生導師151人,碩士生導師195人。截至2018年底,在讀研究生1001人,其中博士629人,碩士327人,留學生45人。已培養研究生2843名,其中博士1948名,碩士895名。設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172人。畢業的校友中,有8人當選為兩院院士、28人入選國家引進人才項目,30人獲傑出青年基金支持,14人獲優秀青年基金支持,13人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