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和誰並稱為小李杜

李商隱和誰並稱為小李杜的答案是:杜牧

李商隱和誰並稱為小李杜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他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祕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墓葬地點頗有爭議。

李商隱詩歌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傳。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佔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於前人那些託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着眼於借鑑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迴腸蕩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儒家體系,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説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於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在詩歌創作上,他起初醉心於李賀奇崛幽峭的風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曾仿照它們寫了許多歌唱愛情的詩篇,如《燕台》、《河陽》、《河內》等。待屢次下第和被人譖毀的遭際向他顯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嶇不平,他的詩便開始表現出憤懣不平之氣和對社會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變以血淋淋的現實打開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創作上都大進一步。這時他寫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詩,批判腐朽政治已相當深刻有力。

杜牧(803~852)中國唐代詩人、書法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他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他本人於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曾任弘文館校書郎、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司勛員外郎、史官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誥,後為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人稱之“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為著名詩人,和詩聖杜甫有“老杜”“小杜”之稱。他亦擅長書法,北宋《宣和書譜》稱他“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大抵書法至唐,自歐、虞、薛振起衰陋,故一時詞人墨客,落筆便有佳處,況如杜牧等輩耶”。杜牧雖然書名為詩名所淹,但是歷代書家對他均有較高的評價。明董其昌《容台集》稱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顧復《平生壯觀》則有“紙墨頗佳,書欲成舞”的讚譽。杜牧的傳世墨跡有行書《張好好詩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