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有多少種

蚊子有多少種的答案是:全世界已記錄蚊蟲共3亞科(巨蚊亞科、按蚊亞科、庫蚊亞科),35屬,3600多種和亞種。

蚊子有多少種

雙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昆蟲,有3600多種。因雌蚊吸血而為重要的醫學昆蟲。傳播黃熱病、瘧疾、絲蟲病和登革熱。蚊體細長,覆蓋鱗片,足細長外觀脆弱,口器在長吻內。雄蚊觸角絲狀,有環毛,一般較雌蚊濃密。雄蚊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有時亦食,但多數需吸血一次後體內的卵才成熟。不同的蚊種對寄主有不同的偏好,但多種情況下並無嚴格限制。卵產於水面,孵化為水生幼蟲(孑孓)。幼蟲以急促扭動動作游泳,吃藻類和有機碎屑,少數肉食性,甚至吃其他蚊。蚊蛹與大多數昆蟲不同,能活動,靠胸部的呼吸管呼吸。成蚊從蛹殼鑽出後立即交配。壽命依種類而迥異。蚊似乎為寄主的濕氣、乳酸、二氧化碳、體熱及運動所吸引。蚊似乎靠嗅覺發現宿主。蚊的叫聲是翅的快速扇動引起;雌蚊扇動頻率較低,以此可被雄性識別。繁殖習性多樣。防治方法包括消除孳生地,水上噴灑油層以阻塞孑孓的呼吸管,以及藥殺孑孓。室內可用合成有機殺蟲藥消滅成蚊。

世界上完全沒有蚊子的國家為冰島。完全沒有蚊子的大洲為南極洲。

蚊是小型昆蟲,成蚊體長約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頭、胸、腹3部分。

1、頭部:似半球形,有複眼和觸角各1對。觸角(antenna)分15節,第1節稱柄節(scape),第2節稱梗節(torus),第3節以後各節均細長稱鞭節(flagellum)。各鞭節具輪毛,雌蚊的輪毛短而稀,雄蚊的輪毛長而密。在雌蚊觸角上,除輪毛外,還有另一類短毛,分佈在每一鞭節上,這些短毛對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有反應,對二氧化碳和濕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尋覓吸血對象時起重要作用。觸鬚1對,兩性按蚊的觸鬚均與喙等長,雄蚊的觸鬚末端膨大;庫蚊、伊蚊的雌蚊觸鬚甚短,不足喙之一半;庫蚊的雄蚊觸鬚長於喙,伊蚊的雄蚊觸鬚與喙等長。蚊的口器常稱為喙(proboscis),屬刺吸式口器,由上內脣、舌各1個,上、下顎各1對,共同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包藏在鞘狀下脣之內。上內脣細長,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舌位於上內脣之下,和上顎共同把開放的底面封閉起來,組成食管,以吸取液體食物。舌的中央有一條唾液管。上顎末端較寬如刀狀,其內具細鋸齒,是蚊吸血時用以切割皮膚的工具。下顎末端較窄呈細刀狀,其末端具有鋸齒,在吸血時隨皮膚切開之後,起鋸刺皮膚的功用。下脣末端裂為二片,稱脣瓣(labella)。當雌蚊吸血時,針狀結構刺入皮膚,而脣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下脣則向後彎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護與支持刺吸器的作用。雄蚊的上、下顎退化或幾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膚,因而不適於吸血。

2、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後胸。每胸節各有足1對,中胸有翅1對,後胸有1對平衡棒,是雙翅目昆蟲的特徵。中胸、後胸各有氣門1對。中胸特別發達,其背板幾乎佔據全胸背,由前而後依次為盾片、小盾片及後背片(圖18-4)。庫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三葉狀,按蚊的小盾片後緣呈弧形。蚊翅窄長,膜質。翅脈簡單,上有鱗片覆蓋。翅的後緣有較長的鱗片,稱翅遂。鱗片可形成麻點、斑點或條紋,是按蚊分類的重要依據。蚊足細長,自前而後分別稱前足、中足和後足。足上常有鱗片形成的黑白斑點和環紋,為重要分類特徵。

3、腹部:分11節,第一節不易察見。第2~8節明顯可見,在其背面,有的蚊種具有由鱗片組成的淡色橫帶、縱條或斑。最末3節變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須1對,雄蚊則為鉗狀的抱器,構造複雜,是鑑別蚊種的重要依據。

1、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環及生殖等系統。

2、消化系統: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腸及肛門。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在胃內進行。在前腦內有1對唾腺,各分3葉,每葉有一小唾腺管,最後匯合成總唾腺管,通入舌內。唾腺分泌和貯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種酶,包括抗血凝素(anticoagulin),溶血素(haemolysin)和凝集素(agglutinin)等。

3、生殖系統:雄蚊有睾丸1對,自每一睾丸發出的輸精管在遠端膨大為儲精囊,兩者會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遠端為陰莖,陰莖兩側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對。兩輸卵管在匯成總輸卵管前的膨大部稱壺腹(ampulla)。總輸卵管與陰道相連。在陰道遠端有受精囊(spermatheca)和1對副腺的開口。陰道則開口於第8、9腹節交界處的腹面。每個卵巢由多個卵巢小管組成。每個卵巢小管包括3種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泡(follicle)。頂端的為增殖卵泡,中間為幼小卵泡,靠近輸卵管的為成卵卵泡。卵泡依次逐個發育成熟。當成卵卵泡中的卵成熟排出後,幼小卵泡,又發育為成卵卵泡,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下1個膨大部(in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