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坑院在什麼地方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的保存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台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然居住在地坑院內,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

河南地坑院在什麼地方

河南地坑院在什麼地方

河南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河南地坑院一般指陝州地坑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距三門峽市區11公里,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藴藏着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河南地坑院在什麼地方

據資料考證,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陝塬先民們已經掘地為穴而居,《詩經》稱為“陶復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著名建築學家魯道夫斯基根據這幅照片,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最早向世界介紹了地坑院。

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温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温住宅”。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共分為四個步驟,可以簡單通俗地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營造技藝既與傳統的陰陽八卦方位密切結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關,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這樣的村莊現存200多個,有地坑院12000餘座,保存最完整現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地坑院在什麼地方?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台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裏,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

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因地坑院分佈廣泛入選國家住建部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07年河南陝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

地坑院的成因

陝縣三大塬區.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黃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構成,少數地帶黃土層裏夾雜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於典型褐土和黃潮土之間的農耕土壤,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即有抗壓、抗震、抗鹼作用。

因此,鑿挖窯洞,堅固耐用,陝縣人馬寨村址久的地坑院窯齡己達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此外.這裏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潤”這種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