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是哪個發明滴

不倒翁是哪個發明滴的答案是:是中國古代普通人民羣眾發明的

不倒翁是哪個發明滴

不倒翁是中國古代普通人民羣眾發明的。據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中顯示,"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轉化而來,"捕醉仙"當時又叫"勸酒胡",是古代人們勸酒的一種工具。不倒翁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兒童玩具,最早記載出現於唐代。形狀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製成一經觸動就搖擺然後恢復直立狀態。

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三》中記載説:“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 另據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中顯示,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轉化而來,“捕醉仙”當時又叫“勸酒胡”、“酒胡子”,是古代人們勸酒的一種工具。用木頭刻成人形,上部細,下部粗。

飲酒時,人們圍桌而坐,把“捕醉仙”放在一隻盤子裏置於桌子中間,由年齡長者開始用手捻轉,使之呈旋轉狀,當它停下來時,手指向誰誰就飲酒,然後由飲了酒者接着捻轉,如此往復,直到盡興為止。宋代竇革所着《酒譜酒令》一書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禹人,轉之以指席者。”

南宋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對這一勸酒工具的製作和使用也進行了記述:“飲席刻木為人,而鋭其下,置於盤中,左右攲側,僛僛然如舞狀,久之力勁乃靜。視其傳籌所至,酬之以杯,謂之勸酒胡。”唐代盧汪晚年時曾作有《酒胡子長歌》一篇,其中記敍道:“胡貌類人,變有意趣,然而傾側不定,緩急由人,不在酒胡也。”後來,不知是哪位民間藝人見此“捕醉仙”煞是喜人,便加以改進,製成了頭戴烏紗、身着官袍的不倒翁玩具,並很快受到人們尤其是孩子們的歡迎。

最常見的不倒翁是紙身、泥底,即用紙漿灌模或用廢紙粘糊成形,再用泥土 製成半圓形的底座,將二者粘合好之後,再在外表糊上淨紙,施以彩繪而成;也有的用木頭做底,底部中心固定上鐵塊和小石子;還有用小葫蘆挖淨內瓤,內部灌鉛做成的"葫蘆";

還有用雞蛋殼、舊乒乓球做成的小不倒翁。所有的這些不倒翁都有相同的特點:上半身為空心殼體、下半身是一個實心的半球體,底部為圓形。這些特點使它們具有了一致的基本力學結構,都能達到“不倒”的效果。

舊時有一種叫不倒翁的兒童玩具,形似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後能自動起來,俗呼“扳不倒”。

不倒翁,因其按捺旋轉不倒的特點,被賦以善於自保的代名詞。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大官,黨羽眾多,一次,一個自稱門生的人來拜見,並帶來一個大漆盒,打開一看,裏面是百十個大小不同的不倒翁。門生説:“家鄉的泥土易制此物,技藝亦頗精巧,特送給大人解悶。”大官收下了,暗笑這門生有點兒冒傻氣。

門生走後,家人都來看玩意兒,發現每個不倒翁背後都貼着寫有名字的字條,其中最大的一個貼着那位大官的名字。盒內有一紙條,上寫:“頭鋭能鑽,腹空能受,冠帶尊嚴,面和心垢,狀似易倒,實立不撲。”此言把不倒翁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且刺之痛切。

大官大怒,令手下人細查,才發現自己根本沒這樣一個門生。不倒翁式的官兒,古今不乏其人。唐朝有位封德彝,寵極生前,罪暴其後,其人歷隋唐兩代而榮華不衰。他精於運籌官場,整日縱橫捭闔,玩弄關係,成為保其位而固其寵的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