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形成的原因有什麼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有如大陸漂移學説、海底擴張學説等。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説。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首先提出“板塊”概念,1968年法國人把全球巖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板塊學説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學説的綜合與延伸,它雖不能解決地殼運動的所有問題,卻為地震成因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地震形成的原因有什麼

一、板塊運動致震説。板塊運動致震説是指由於活動的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摩擦、分離等導致巖石斷裂、破碎、錯位等,造成了地震。

板塊運動學説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並非一個整體,而是被海嶺、海溝等分割成漂浮在軟流層上的六大板塊。而板塊之間並不是靜止的,而是相互運動的,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就會造成地震。但由於其引起板塊運動的原因不同,可以將板塊運動致震説分成以下兩種不同的學説。

1、板塊構造學説。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殼三部分組成,呈同心圓狀,從內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和地殼。各大板塊處於軟流層上,由於靠近地核處的地幔物質温度高於靠近地殼處的上地幔。

這種顯著的温度差,形成了地幔物質的對流現象,導致了板塊的運動。板塊的運動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即鄰近板塊的分離和碰撞。

而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摩擦、拖曳、碰撞是導致地震的根本原因。由於板塊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力,導致巖石中產生應力(靜擠壓力),其應力在巖石中儲集,當應力的積累超過巖石彈性所能承受的極限後,就會導致巖石斷裂、破碎、錯位,造成地震的發生。

當應力釋放之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餘震以達到新的力學平衡。這就是擠壓導致斷裂,斷裂引發地震的構造學説,也稱之為彈性回跳學説。

2、地球自轉學説。地球自轉學説認為不同板塊之間質量存在差異,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地球自轉角速度變化)時,漂浮在軟流層上的板塊就會相互運動,導致板塊之間相互作用的發生。這是發生地震的根本原因。

二、爆炸致震説。爆炸致震説主要是認為地球內部由於不同的因素會發生爆炸現象,導致地殼巖石圈的碎裂,引發地震。

三、流體致震説。流體活動致震説是指由於地球內部的高温熔融物質(即流體)在不同作用下導致了地殼巖石的破碎,引發了地震。

四、天體引力致震説。天體引力致震説是指由於月亮、太陽等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導致地震的產生,古來就有根據太陽、月亮的變化來預測地震的方法。關於天體引力對地震的影響,都是直接引起了地球上某些運動的發生,間接的產生了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