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應到底是什麼

温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温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温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温度為15℃,這就是説温室效應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温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應”。

温室效應到底是什麼

温室效應氣候影響

温室氣體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氣本身相同氣體和雲所發射出的紅外輻射。大氣輻射向所有方向發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氣體則將熱量捕獲於地面- - 對流層系統之內。這被稱為“自然温室效應”。

大氣輻射與其氣體排放的温度水平強烈耦合。在對流層中,温度一般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從某一高度射向空間的紅外輻射一般產生於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並通過太陽輻射的收入來平衡,從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

温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導致大氣對紅外輻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強,從而引起由温度較低、高度較高處向空間發射有效輻射。這就造成了一種輻射強迫,這種不平衡只能通過地面對流層系統温度的升高來補償。

這就是“增強的温室效應”。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温度將會下降約3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温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

自十九世紀以來的100年間全球地表氣温上升或0.2一0.69℃。從1880一1998年間119年的資料看,全球變暖的趨勢為0.53℃/100a。

150年來在威絲康星和日本等各地方記錄下來的湖面結冰和融化的時間變化為全球變暖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在1946一1995年這些湖泊的結冰時間晚了9.5d而融化時間提早了8.6d,在這一期間,平均氣温上升了1.8℃。

氣候變暖主要發生在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以及70年代中期以來的兩個時期。進人80年代以來全球温度的上升有加速的趨勢,90年代後的1990年、1995年、1997年和1998年全球平均温度數次創歷史最高記錄,過去的10年是自1659年開始記錄氣象以來北半球最暖的10年。

一般而言,全球變暖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高緯度地區的增温大於低緯地區,陸地變暖比海洋明顯[9]。據預測下世紀全球年平均氣温將升高1.5 - 4. 59℃,北半球中高維地區温度將升高5一10℃,全球氣温將以0.39C/l0a(0.2 -0.5℃)的速度增加,這將使全球平均氣温在2025年比現在增加1.0℃、下世紀末增加3.0℃ 。

速度之快是過去十萬多年來最高的。儘管對增温幅度的預測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全球氣温將是不斷升高的趨勢。

在2006年公佈的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中顯示,如果我們僅以2006年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氣温將有50%的可能會上升4攝氏度多。同時,英國《衞報》表示,氣温如果這樣升高就會打亂全球數百萬人的生活,甚至全球的生態平衡,最終導致全球發生大規模的遷移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