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氣泡特徵

元代的青花瓷也是非常出名的,元青花一般很少有人能見得到,如果能看到真品真的是不容易,那麼元青花氣泡特徵是怎麼樣的呢?

元青花氣泡特徵

元代的青花瓷有一些特別的特徵,元青花一般現在很少有人看到,尤其是真品更加難得了,當然在市場上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手工藝品的高人仿製了這種元青花瓷,就可以從元青花起泡特徵來分辨到底是真品還是贋品。在眾多年代的造瓷工藝中,唯獨有青花瓷中的元青花,釉下是不存在氣泡的,所以就可以憑藉這一點來判定,是元青花還是贋品。

元青花氣泡特徵就是不存在氣泡,所以根據這個特點就可以判斷是不是真正的元青花。在製造瓷器的過程中,高温將會讓釉層中形成一種氣體,就形成了氣泡了,而唯獨有元青花是沒有這種氣泡的。而且釉中的水分越多,氣泡就更多,元青花裏面沒有氣泡就是因為沒有水分。

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點

元代的青花瓷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峯,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擴展資料: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

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青花瓷

古代青花瓷都有氣泡嗎

瓷器釉下存着氣泡,可以用它的形態和變化作為鑑定古代陶瓷的依據之一。這已被陶瓷專家們所應用,如不同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燒成的瓷器,釉下氣泡的大小,組合形態都不同,用它可以作為斷代和區分窯口的依據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氣泡在時間的長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規律;時間久遠的瓷器一般死亡氣泡,它的折光與釉面的包漿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靜的縈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樣的瓷器;釉質不一樣的瓷器;施釉工藝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產的,釉下氣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觀察得到清末以後的瓷器釉下氣泡無死亡。

論文全文:氣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內藴藏的氣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內水份及空間氣體經高温燒製過程而運動,受到釉面阻擋而形成的。這一氣泡層內,氣泡的大小、多少、層次佈局;因各個時期的制瓷材質、窯温、燃料和燒製技術的變化而有所不間。氣泡的壽命受胎和釉的保護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處的條件不同;氣泡的壽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間存放中,瓷器氣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變化,它像一個晴雨表,非常有助於我們鑑定古瓷,這也是在傳統方法鑑定瓷器基礎上的一個科學的突破。

一、以氣泡鑑定瓷器已被陶瓷專家們應用陶瓷專家們通過眾多的觀察,已經得出了社會公認的結論。如:

宋瓷五大名窯中,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

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氣泡的特點是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着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永樂瓷的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佈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宣德瓷氣泡特點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羣,羣與羣之間間距流朗。

成化瓷的氣泡特點是:徹底改變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佈局疏朗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馮先銘先生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後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點,如正德瓷氣泡小而密集,成魚子狀。至於宋元瓷器不存在氣泡一説,難以相信,可以説凡瓷器釉內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氣泡,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氣泡死亡與釉面螢光的關係傳統的古瓷鑑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強光刺眼(又稱賊光)即是新瓷。如釉面瑩光柔和,即可斷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偽者利用獸皮磨擦,強酸浸泡使瓷失光的辦法,但也免不了蒼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護條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絕對部為瑩光。古瓷形成瑩光的原因,除在空間中自然失光並形成了包漿外,經常陽光曝曬更會減弱釉光。釉下氣泡的死亡對釉面光線產生的影響也是一個原因。通過觀察,凡形成瑩光的瓷器,釉下氣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氣泡的色澤是不同的,處在死亡過程中的氣泡呈徽黃,進而成黃;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氣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氣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窯燒中氣泡破裂;表面中間留有針眼的死氣泡。二是有開片的瓷器,處在釉面開片裂紋上的氣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襲,如空氣、手觸等,環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時間和空間運動中的自然鬆弛老化,使氣泡在不是絕對封閉的釉中,氣體逐漸散失,首先是淺層次,再後是深層次,氣泡陸續死亡。三、死氣泡狀態與瓷器鑑定以死氣泡的狀態鑑定瓷器,必須具備相對的同等條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傳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時傳世品釉裏紅或同是出土釉裏紅,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窯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較。本文對青花瓷和釉裏紅瓷器的比較中,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氣泡相對比,因青花料質不同,厚薄不同,對氣泡的保護能力也不同,難於比較。白釉或青白釉雖有不同,但差異尚小。比較鑑定的主要目的是達到有助於準確的斷代。陶瓷界慣説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擺脱賊光,具備柔和悦目的螢光。以帝王朝代分大體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瑩光。但宋元鈞瓷、龍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們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鈞瓷是含銅的乳油釉,元青花以乾粉施釉。筆者觀察過多種這類瓷器,釉下氣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個彆氣泡開始具有混污現象,有變死趨勢。龍泉窯的石灰鹼釉釉層厚,僅在釉薄的突核處才有死氣泡現象。筆者藏一鈎窯早期傳世鋼紅彩斑茶碗,高4.8釐米,口徑7.2釐米,足徑4釐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氣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銀紅彩覆蓋下的氣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來龍泉容香爐;僅在口邊角和孩紋凸處有些死氣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氣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藝不盡一致,一種是施以乾粉的噴釉法,這種釉下很少有氣泡,一些大氣泡多出現在青花色澤邊緣。在乾粉白點間隙,時有小氣泡。第二種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該種不施乾粉;釉下無白色霧蒙層,氣泡大小均清晰可見,此種釉保護氣泡能力特強。第三種是青花上面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邊氣泡多有死亡,變褐變黑,如所藏龍紋梅瓷的氣泡即是很好的説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給予了氣泡很長的老化時間,即是施透明釉帶玻璃光的汝窯瓷器也出現了黑色死亡氣泡,甚至有的能佔到10%,如筆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爐,鷹首壺和龍鳳紋三足洗,宋定窯早期六辨瓜稜蓋罐等都有相當的死亡黑氣泡。如何利用氣泡鑑定明清青花瓷器,除準確介定朝代氣泡特點外,還要斟酌釉面對氣泡的保護能力,重點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對氣泡壽命的影響程度,氣泡顏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趨變色剛要死亡,還是已死變黃進而老化成黑,以作為斷代的一項依據,結合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筆者對所藏不同時代的瓷器進行了氣泡對比鑑定,結果如下:

宋代定窯早期白釉瓜稜罐 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窯三足高式爐黑色 10%、

宋代耀州窯六瓣花口盤A 多數為黑色30%、

宋代耀州窯六瓣花口盤B 多數為黃色20%、

宋代龍泉窯香爐僅凸處有黃色死氣泡、

元代青花八桂獸扭罐(罩透明釉基本無死氣泡)、

元代乾粉釉鳳首扁瓶有花邊緣處有大氣泡.基本無死亡、

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

明永樂釉裏紅魚藻紋蓋罐褐色 10%、

明宣德海馬紋青花膽式瓷 黑褐色8%、

明成化青花風紡大碗 黑褐20%、

明嘉靖乙末年知縣徐(王幾)造青、花八面首貫耳弦紋梅瓶 黃色8%、

明萬曆龍鳳效五彩蓋罐 黃色40%、

明代青花元寶黃色 10%、清康熙雙留款青花罐 黃色8%、

康熙吉慶堂青花風穿牡丹嘗瓶 褐色8%、

康熙樹葉款五彩人物蓋合 黃色8%、

雍正仿成化鬥彩盤褐色 10%、

乾隆防雍正青釉瓜稜瓶 褐色8%、

嘉慶半邊款五彩大碗 偶樂發現死氣泡、

清同治五彩益合 基本無死亡氣泡、

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邊款)釉面較差 黃色16%、

清同治蘇府藏寶款刀馬人嘗瓶一對,基本無死亡氣泡、

光緒紅釉描金團龍紋瓶 基本無死亡氣泡、

民國仿雍正羊首樽 無死亡氣泡、

民國花鳥題詩水注無死亡氣泡、

民國花鳥題詩藥臼無死亡氣泡。

由上表分析,雖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體可以歸納為:宋代瓷器氣泡死亡多,已多數為黑色,少數為褐、黃色;元代瓷器氣泡因釉而異;明代如釉面較肥厚的永樂、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較強的氣泡保護能力,死亡氣泡多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氣泡死後多為黃、微黃色;清後期、民國和現代瓷器基本上無死亡氣泡。氣泡在死亡過程中由淺色變深色,在質感上由水瑩狀變成固體狀,隨着釉面的損毀,有的逐漸成為黑洞。瓷器氣泡的發展變化是隨着制瓷工藝的改進與提高而變化的,同樣存在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典型的朝代氣泡都是質變後的結果,對量變階段,即過渡階段的氣泡的變化,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氣泡應予以肯定外;對邊緣過渡階段的氣泡尤應研究和肯定歸屬;結合其他斷代標準進行準確的斷代鑑定。

不論古代瓷還是現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隱藏着許多極小的氣泡。圓圓的、密密的佈滿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樣多的氣泡,有的氣泡多,有的氣泡少,有的甚至沒有氣泡。這是為什麼呢?可否利用氣泡的形態與分佈來區別古瓷與現代瓷的不同,為古瓷斷代辨真偽呢?

筆者抱着這個目的研究了許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進行了仔細的比較,從中找出差別,為鑑定古瓷探索出一條新路——“氣泡鑑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製瓷器時,高温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鑑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温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佈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佈法,這是一種幹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幹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濕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鑑定古瓷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鑑定

宋金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瓷窯特別多,品種以祕色瓷和青白瓷為主。諸多的瓷窯中以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為首,相繼有龍泉、耀州、磁州、登封諸窯。大多為朝廷服務,燒製官器,進貢朝廷。釉色極美,玉質感強,瓷品很高,為世人所珍。後仿製者大有人在,費盡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無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何況現代仿品以民間的個人實力去仿製,雖技術條件改進許多,但配方沒有掌握,故製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級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儘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鑑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佈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説服力。

總的來講,鑑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濕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因為元代造瓷工藝還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藝,上釉是用乾粉配方,撒佈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獨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氣泡,僅憑這一點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裏紅的鑑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裏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鑑賞瓷器一般從器型,紋飾,胎釉,款識等幾個方面看,當然一些存世量少的瓷器品種也很值錢比如元青花,康熙郎窯瓷.

1、釉水厚,這是老瓷器的一個特徵,但不代表釉水厚,就是老瓷器。

2、窯温在1250度以下。明代以前,燒製技術沒有那麼完備,窯温一般在1300度以下。

3、社會動盪,非盛世氣象。時逢亂世,陶工為生計,要多出瓷,快出瓷,好換錢,所以,當時的瓷器多有死亡氣泡和器形歪斜等現象。

4、或為盛世之民窯產品,為產量而質量略粗,此種至清代尚存在。

規律:存在死亡氣泡的瓷器,一定老,不存在死亡氣泡的瓷器,不一定新

瓷器釉下的氣泡在時間的長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規律,死亡氣泡的色澤是不同的,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處的條件不同;氣泡的壽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間存放中,瓷器氣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變化,它像一個晴雨表,非常有助於我們鑑定古瓷,這也是在傳統方法鑑定瓷器基礎上的一個科學的突破。處在死亡過程中的氣泡呈徽黃,進而成黃;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

陶瓷界一般認為:氣泡在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變是絕對的而不變是相對的。 無論那種瓷器,鮮活的氣泡都具有明亮性和通透性,形狀也往往都圓潤而規則;100年以上的瓷器則往往會開始出現氣泡變色、裂變等現象,如果是銅紅釉瓷器則往往開始閃現水銀狀針尖大小的小亮點,如果是透明釉瓷器則往往需要200年以上才呈現出明顯的衰變跡象,有的或有些氣泡開始變得渾濁失透,有發紫、發黃、發混的現象,且所有瓷器品種都呈現出年代越久遠則氣泡衰變比例越眾多的線性升冪不可逆排列的總體趨勢;400年左右的瓷器,會有相當一部分氣泡變黑、破裂、畸變,而且其數量和程度也是與年代成正比地逐漸遞增;800-1000年左右的瓷器,其氣泡就會部分甚至全部地破滅死亡,只留下與氣泡的直徑和大小相吻合的黑洞與麻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