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製冰的

古代人是怎麼製冰的

一、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温直至結冰。

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温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温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有了這種技術,就大大促進了古代製冷市場的繁榮。

二、更早期時我國的古人用於消暑,多來自於在冬天時就開始儲藏的冰塊,儲藏冰塊的”神器“就是我們今所説的冰窖。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裏。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温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鄭、河北易縣、陝西咸陽等地,都曾發現戰國時期的冰井。

古人納涼有妙招

到了漢代,皇宮裏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温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温裝置———以石頭為牀,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着扇扇子。

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權。

唐代,長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裏也都紛紛建起“空調房”———“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扇,只不過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再對着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

據學者考證稱,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傳來的舶來品,如果考證屬實,這種裝置可以説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了。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淨化手段,廳堂裏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着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的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如西瓜、冷飲等。這種“冷櫃”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時稱“洋桶”,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高檔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