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立春是幾月幾號

2019年立春是幾月幾號

2020年立春是02月04日,星期二,農曆正月正月十一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又名歲節、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長。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既是春季的開始亦是歲之首。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一月(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農耕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所對應的地域只是我國華南地區,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立春時(日平均氣温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線以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才入春。“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

立春習俗

(1)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歲交春》中,就記述了他的故鄉高郵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窮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約五六寸尺許,塗了顏色,有的還有一個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時,用嗩吶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點賞錢······”推而廣之,大約江南送春牛儀式都差不多。

(2)貼春牛圖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牆上貼一幅畫在黃紙上的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過去在農村,立春時節,農民都喜歡買一本老黃曆,作為勞動生活地參考。老黃曆上面一般會印有“春牛圖”。

(3)咬春

北方一些地方立春日要吃蘿蔔,謂之“咬春”。吃生菜,食春盤。《月令廣義》卷五:“唐人立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這裏的生菜就是我們常吃的韭菜。而在南方則是吃春捲。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詩意。

(4)戴春勝

“勝”,古時人們的一種頭部飾物,有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形式,可用多種材料製成,其中紙製最為方便。春勝各有地方特色。

唐宋時盛行制春幡,謂之“春勝”。春幡為長條形,如鳳凰展翅。婦女用烏金紙或布帛剪製成燕子、雞、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鳥蟲卉樣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意在禳兇邪、求吉利。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於手臂上,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