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什麼

秦始皇姓什麼的答案是:嬴姓趙氏,名政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活了49歲。嬴政出生於趙國邯鄲,後被趙國送回秦國。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即王位,而後平定長信侯嫪毐(làoǎi)的叛亂,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

秦國曆代國王姓名都以贏冠,後人往往認為秦始皇姓嬴,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錯誤之由在於今人不知古人的姓與氏是有區別的,而後世又以氏為姓,混為一談。在氏族社會裏,同一祖先的後裔往往聚居一處,彼此稱呼時,因同屬一姓,所以不必稱呼其姓,只呼其名。

後來同族人繁衍,越來越多,往往分居各地,於是各自立氏,以為區別。因而周代有“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之説。這是就貴族來説,有以封邑為氏的,如齊國之祖太公本姓姜,因曾封於呂,遂以呂為氏,稱為呂尚。造父本姓嬴,以封於趙,以趙為氏;士會封於範,以範為氏,又封於隨,又以隨為氏。有的以官為氏,如司馬、司徒之類,司馬遷之祖程伯休父(程是封邑名),在周宣王時,受封為司馬,其後遂以司馬為氏。

有的以住地為氏如魯國的東門襄仲,柳下惠等。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名氏的方法不必細説。秦始皇名政,因生於趙國邯鄲,遂以趙為氏。《史記·秦始皇本紀》明言“姓趙氏”,意思是以趙氏為姓,所以後人應當稱始皇為趙政,不應當稱嬴政。

漢人還明白這麼回事,《淮南子·人間訓》説:“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高誘注;“始皇生於趙,故曰趙政”,這話是對的,但還不夠明白,應當説:“始皇生於趙,以趙為氏,故曰趙政。”後來氏變為姓,以趙為氏,即以趙為姓。漢初陸賈對劉邦説;“秦任刑法不變,率滅趙氏。”這裏“趙氏”指始皇子孫,如不知始皇以趙為氏將誤解此句為滅了其它趙氏。

日人隴川資言作《史記會注考證》,於《始皇本紀》説:“周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由此為趙氏,是秦之所以氏趙”,而以始皇生於趙因而以趙為氏之説為非,其實造父因封於趙城而氏趙,其後為趙氏之祖,始皇則為秦昭王之曾孫,與趙氏何干?是乃混秦趙為一,以不誤為誤了。

秦始皇姓什麼

貢獻一:統一全國。自從西周滅亡,華夏就進入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東周名義上還是各個諸侯的領袖,但除了有自己一小塊管區和少量軍隊,其職能只是相當於聯合國祕書長,或者是梵蒂岡教皇,動動嘴皮子可以,發號施令根本沒人聽。秦始皇踩着前輩的肩膀,結束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讓你打我、我打你的軍閥戰爭消停了一段時間。

貢獻二:統一文字。秦始皇是個聰明人,知道僅僅在軍事上打敗對手遠遠不夠,必須在文化上進行融注,才可能收天下之心,而統一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統一文字,從此小篆成為華夏的官方文字。

貢獻三:統一度、量、衡。度,是長度尺碼,即尺、丈;量,是體積單位,如鬥、升;衡,是稱重工具,單位為斤、兩。秦朝以前,各國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工具,計量標準互有差異,不利於貿易和徵收,統一度量衡於官於民都比較有利。

貢獻四:統一貨幣。貨幣用於買賣,具有流通性質,沒有統一的貨幣就沒有全國的貿易,無法促進各地區間經濟發展,秦始皇把銅錢改為統一的“孔方兄”,也算造福於民。

貢獻五:開疆拓土。東周各諸侯國的混戰,説到底是兄弟紛爭,幾百年前都沾親帶故,由於長期忙於打內戰,周朝的疆土基本沒有向外沿伸拓展,轄地十分有限。秦始皇吞併六國後,乘勢對外用兵,收取“荒蠻”之地,南征五嶺讓版圖擴大三分之一。

貢獻六:北擊匈奴。從保家衞國角度講,秦始皇北擊匈奴值得肯定,但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並沒有給予匈奴人沉重打擊,幾十萬大軍站在長城邊當起監工,沒派上實質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