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誰

藺相如。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藺相如。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聽説趙王得到一塊叫和氏璧的寶玉,就寫信給趙惠王,説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

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誰

趙王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后,發現秦王只顧欣賞寶玉,卻不提城池的事。於是就假説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收回寶玉。這時藺相如靠近柱子,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

高舉寶玉,並説明了自己的來意,還説如果秦王一定要搶奪寶玉,自己便和寶玉一起撞碎在柱上。隨後,藺相如私下讓人把璧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關於藺相如的死因,一直流傳着兩種説法。在澠池會之後,秦國想要派兵攻打趙國,不過趙國不想與秦國開戰,便將趙國的太子作為秦國的人質來求得和平。但是趙王又可憐太子一個人遠在異鄉,便派藺相如前去服侍太子,誰知太子在秦國因為急症病發而死,從而導致藺相如在秦國的時候受到了刑罰而死。

另一個説法便是藺相如是因為疾病死亡。因為在《史書》當中,對藺相如的記載則是疾病。在這之後便沒有其他關於藺相如的記載,説明在這個記載不久之後就病故了。

關於他病故的説法,因為是有典籍記載的,所以藺相如病故的可能性比傳聞中被處以極刑的可能性要大。藺相如的故里,至今有好幾種説法。其中一種説藺相如的故里是邯鄲,《史記》關於藺相如和廉頗中提起。藺相如的墓地在離邯鄲的西南方向六七裏,因此很多人就認為藺相如的墓地在邯鄲附近,那藺相如的故里也會在邯鄲。

也有人認為藺相如的故里是安陽。相傳藺相如在安陽的時候有一個樓院,這個樓院十分的寬敞而且很繁華,樓院中有着藺氏祠堂,家譜上還有這藺相如的遺像。每當藺氏舉辦喪事的時候,都會在這裏焚香祭祖,才可以埋葬,哪怕到現在,依舊是保留着這樣的葬禮習俗。

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誰

藺相如怒髮衝冠:〖解釋〗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例句〗~,憑欄處,瀟瀟雨歇.(宋·岳飛《滿江紅》詞) 〖近義〗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使用〗常用 〖歇後〗 〖謎面〗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髮衝冠地説:“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誰?

藺相如備註,怒髮衝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nù fà chōng guān ]憤怒得頭髮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出 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典 故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

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

再説,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説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

藺相如説:“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裏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説:“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裏,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

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怒髮衝冠成語的主人公

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藺相如怒髮衝冠: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比喻極度憤怒。

藺相如的簡介: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的政治家。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怒髮衝冠的典故: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説趙國有一塊很珍貴的國寶一一和氏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説願意用十五座城與之交換。趙王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后,發現秦王根本就沒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於是就假説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收回璧。

這時藺相如靠近殿柱,憤怒得頭髮都豎直了,把帽子都頂起來了。他告訴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頭就和這璧玉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後來,藺相如終於使和氏璧完整地歸還了趙國。

如魚得水丶怒髮衝冠的主人公是誰

如魚得水,主人公劉備,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怒髮衝冠,主人公盜跖、藺相如,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怒髮衝冠”這個成語典故里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所以是藺相如。怒髮衝冠nù fà chōng guān[釋義] 冠:帽子。

憤怒得頭髮豎起;頂着帽子。

形容憤怒到極點。[語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近義] 大發雷霆 怒形於色 怒火中燒[反義] 喜不自勝 欣喜若狂 喜形於色[用法] 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暴珍天物,怒髮衝冠的主人工是誰

暴殄天物—殷商王《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怒髮衝冠—藺相如墨守成規—墨翟高山流水—伯牙、鍾子期 《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泰山北斗—韓愈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程門立雪—楊時《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力透紙背—顏真卿 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馬革裹屍—馬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背水一戰—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完璧歸趙—藺相如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lìn)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指鹿為馬—趙高《史記•秦始皇本紀》。請君入甕—武則天《資治通鑑•唐紀•則天皇后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甕,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

’興惶恐叩頭伏罪。”諱疾忌醫—蔡桓公,但是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八斗之才—曹植《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七擒八縱—應該只有孟獲被人抓了七次吧老當益壯—馬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暗渡陳倉—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手不釋卷—劉秀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病入膏肓—晉景公《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口蜜腹劍—李林甫《資治通鑑•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破釜沉舟—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司空見慣—李紳,司空是個官職,當時李紳任此官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胸有成竹—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黃袍加身—趙匡胤 《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畫龍點睛—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多多益善—韓信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舉一反三—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陸海潘江—陸機 潘岳 南朝梁•鍾嶸《詩品》捲上:“餘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沆瀣一氣—崔沆、崔瀣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毛遂自薦—毛遂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