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將軍是誰馬革裹屍

馬援。

東漢建立後,馬援仍領兵征戰,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後遭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獲得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被加封為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伏波將軍是誰馬革裹屍

馬援的先祖有兩種説法,一説其先祖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後子孫以馬為姓;一説為歸化的匈奴人。-

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大臣。馬通與兄莽何羅與江充善,因此參與巫蠱之亂。後武帝反思巫蠱之禍,開始對參與制造巫蠱之亂者的懲處。莽何羅見此,非常害怕。於是他鋌而走險,與其弟馬通、莽安成合謀要刺殺武帝。但是陰謀被金日磾發現並阻止,於是莽何羅兄弟宗族俱被殺。

馬通雖死,馬通之子馬實卻沒有被處死。馬實於宣帝時以郎持節號使君。馬實生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仲生四子,第四子就是馬援。

馬援十二歲時,父親去世。馬援年少而有大志,幾個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學《齊詩》,但馬援卻不願拘守於章句之間,就辭別兄長馬況,想到邊郡去耕作放牧。誰知沒等馬援起身,馬況便去世了。馬援只得留在家中,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間,他沒有離開過馬況的墓地,對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肅衣冠,從不踏進家門。

後來馬援當了郡督郵。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馬援可憐他,私自將他放掉,自己則逃往北地郡。後天下大赦,馬援就在當地畜養起牛羊來。時日一久,不斷有人從四方趕來依附他,於是他手下就有了幾百户人家,供他指揮役使,他帶着這些人遊牧於隴漢之間,但胸中之志並未稍減。他常對賓客們説:“大丈夫的志氣,應當在窮困時更加堅定,年老時更加壯烈。”

馬援種田放牧,能夠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穫頗豐。當時,共有馬、牛、羊幾千頭,穀物數萬斛。對着這田牧所得,馬援慨然長歎,説:“凡是從農牧商業中所獲得的財產,貴在能施救濟於人,否則就不過是守財奴罷了!”於是,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只穿着羊裘皮褲,過着清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