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號10等於多少

3.1622776601684。

√10≈3.1622776601684(精確到小數點後12位)

1、√ab=√a·√b﹙a≥0b≥0﹚ 這個可以交互使用.這個最多運用於化簡,如:√8=√4·√2=2√2

2、√a/b=√a÷√b﹙a≥0b﹥0﹚

3、√a²=|a|(其實就是等於絕對值)這個知識點是二次根式重點也是難點。當a>0時,√a²=a(等於它的本身);當a=0時,√a²=0;當a<0時,√a²=-a(等於它的相反數)

4、分母有理化:分母不能有二次根式或者不能含有二次根式。當分母中只有一個二次根式,那麼利用分式性質,分子分母同時乘以相同的二次根式。如:分母是√3,那麼分子分母同時乘以√3。

數a的n(n為自然數)次方根指的是n方冪等於a的數,也就是適合b的n次方=a的數b。例如16的4次方根有2和-2。一個數的2次方根稱為平方根;3次方根稱為立方根。各次方根統稱為方根。

求一個指定的數的方根的運算稱為開方。一個數有多少個方根,這個問題既與數的所在範圍有關,也與方根的次數有關。

在實數範圍內,任一實數的奇數次方根有且僅有一個,例如8的3次方根為2,-8的3次方根為-2 ;正實數的偶數次方根是兩個互為相反數的數,例如16的4次方根為2和-2;負實數不存在偶數次方根;零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

在複數範圍內,無論n是奇數或偶數,任一個非零的複數的n次方根都有n個。如果複數, 那麼它的n個n次方根是,k=0,1,2…,n-1。

根號10等於多少

現代,我們都習以為常地使用根號(如√等),並感到它來既簡潔又方便。

古時候,埃及人用記號“┌”表示平方根。印度人在開平方時,在被開方數的前面寫上ka。阿拉伯人用 表示 。1840年前後,德國人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兩點“..”表示4次方根,三個點“...”表示立方根,比如,.3、..3、...3就分別表示3的平方根、4次方根、立方根。到十六世紀初,可能是書寫快的緣故,小點上帶了一條細長的尾巴,變成“ √ ̄”。1525年,路多爾夫在他的代數著作中,首先採用了根號,比如他寫4是2,9是3,但是這種寫法未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採納。

與此同時,有人採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個字母的大寫R來表示開方運算,並且後面跟着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個字母q,或“立方”的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開的是多少次方。例如,中古有人寫成R.q.4352。數學家邦別利(1526~1572年)的符號可以寫成R.c.?7p.R.q.14╜,其中“?╜”相當於括號,P(plus)相當於用的加號(那時候,連加減號“+”“-”還沒有通用)。

直到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1596~1650年)第一個使用了現今用的根號“√ ̄”。在一本書中,笛卡爾寫道:“如果想求n的平方根,就寫作 ,如果想求n的立方根,則寫作 。”

有時候被開方數的項數較多,為了避免混淆,笛卡爾就用一條橫線把這幾項連起來,前面放上根號√ ̄(不過,它比路多爾夫的根號多了一個小鈎)就為現時根號形式。

立方根符號出現得很晚,一直到十八世紀,才在一書中看到符號 的使用,比如25的立方根用 表示。以後,諸如√ ̄等等形式的根號漸漸使用開來。

由此可見,一種符號的普遍採用是多麼地艱難,它是人們在悠久的歲月中,經過不斷改良、選擇和淘汰的結果,它是數學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某一個人憑空臆造出來的,也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按住ALT,然後按順序按41420(小鍵盤)就可以打出電腦中的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