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作者是誰

劉勰。

《文心雕龍》的作者是南朝梁的劉勰。

劉勰(約465-532年),字彥和,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少年時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跟隨沙門僧十餘年,並因此精通佛教經典。樑代初年,做過南康王蕭績的記室,又曾擔任太子蕭統的通事舍人,為蕭統所賞識。後來出家為僧,法名慧地。劉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都很深,他的著作最有名的就是我們這裏要説的《文心雕龍》。據《梁書•劉勰傳》記載,劉勰早年家境貧寒,性篤好學,終生未娶。曾經寄居於江蘇鎮江,三十二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終於著成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鉅著,該書共三萬七千餘字,分為十卷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書超前人,體大而慮周,風格迥異,獨樹一幟,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文心雕龍》,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南朝齊劉勰所著。約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年)間。

這是一部在魏晉以來已經出現的文學理論著作基礎上總結性的鉅著。內容精博,體系嚴密。共10卷,50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4個主要部分。

文心雕龍作者是誰

總論五篇,論“文之樞紐”,是全書理論的綱領。其核心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於道,稽諸於聖,宗之於經。宗經即強調五經是一切文體的本源,例如賦、頌、歌、贊,都源於詩經。他還提出了宗經的具體要求:“故文能宗經,體有6義,一則精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這6條要求,就是貫穿在全書中的對文章肯定與否定的原則標準。如《辯騷篇》稱讚屈原能“取熔經意,自鑄偉辭”。

文體論20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對各種文體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比之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要詳細周密得多。

創作論19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類問題。

批評論5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評,並對批評的態度、方法作了專門探討。

最後一篇《序志》説明作者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

全書雖貫穿了原道、宗經、徵聖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侷限性。但在具體的文學批評中,提出了許多精闢見解。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理論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矚目。在中國,對《文心雕龍》的研究、註釋、翻譯著述也都非常多。現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本,還有今人范文瀾的《文心雕龍注》,楊明照的《文心雕龍校注》、《文心雕龍校注拾遺》,周振甫的《文心雕龍註釋》,王利器的《文心雕龍校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