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強調要以什麼治國

董仲舒強調以德治國。董仲舒(公元前179年一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強調要以什麼治國

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説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他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説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説,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大一統:董仲舒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

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説:"《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天人感應: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是以社會、政治來説的。

他把《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解釋社會政治衰敗的結症。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是漢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他通過總結繼承先秦時期儒家學説的主要政治思想,總結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學理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董仲舒認為古人制定的治國理念是保證社會進步的絕對必要條件。這些理念是聖人根據天道提出的,必須認真遵循。上天高高在上隱藏自己顯示自己的威嚴,同時給人們降下仁愛“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春秋繁露﹒離合根》,下引該書只注篇名)”。這裏突出的體現了其君權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為承天命而管理國家的人,也要做到“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羣賢,所以為受成;不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泛愛羣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離合根》)”,實現天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