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誰

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代思想家是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誰

原句為:“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語出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王帝,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是天下將滅亡。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

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率獸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帶着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一種説法,認為是顧炎武説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一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劉潔修對顧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檢,僅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發現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劉潔修繼續查索,終於在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論·論幼學》)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

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劉潔修經過考辨之後,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

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顧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顧炎武。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

他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啟超。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而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因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誰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顧炎武。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日知錄·正始》中,背景是清軍入關。

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啟超。 意為保護一個朝代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和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國家)的興盛、滅亡,關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原文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語出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釋義 “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王帝,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是天下將滅亡。

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 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率獸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帶着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思 國家的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人都有一份責任。

古代的這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比較簡單,一個國家的興盛或者滅亡每一個平民老百姓都是有責任的。古代都是講究為國家效力為榮,和現代有所不同。最早追溯這句話是明末,李自成的小朝廷,後來現代是梁啟超維新變法時鼓勵愛國的口號,傳了下來。 兩句短句,用於書法作品的表達也不見少數。

但是可古代有所不同,現代講究的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好的愛國的行為。所以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只要涉及到團體,集合的單位都是可以使用,大家一件事項目或者集體的優秀和失敗都是每個人息息相關,不是一個人功勞也不是一個人責任。 所以這句話的書法作品還是經常會用在一些集體公司,或者愛國者協會,還有國家政府用作宣傳。意在提醒人們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

或者公司的成敗,每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都要責任敢於承擔的心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呢?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意思是天下的興亡,並不只是帝王將相的責任,天下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因為天下的興亡關乎着每一個老百姓的生活,假如大家都不管了,那麼離天下亡就不遠了,只有每個人都站出來拯救天下了,那麼我們的生活才有希望,事實也確實如此,歷朝歷代都有這麼一批人為了天下興亡而努力着,他們雖然是普通人卻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保護一個國家的系統不凋落靠的是達官權貴和帝王將相,而保護天下則需要每個人都付出努力,遠的不説,就説我們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每一個勞動人民,之所以可以推翻封建主義,那是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帶的頭,之所以可以打退日本人,這是我們全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有了大家的眾志成城,所以才有了我們最後的勝利,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當天下受到威脅的時候,每個人都不能逃脱自己的責任,不要想着多自己一個人不多,少自己一個人不少,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那麼我們當時就不可能會戰勝日本人,正是有了大家無畏的犧牲才換來了我們的新生活,正是因為了大家都站出來保衞我們的祖國了,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比我們武器先進的日本人,我們現在的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並不只是嘴上説説而已,而是要刻在心裏的,去年的疫情更是讓我看到了我們國人的素養,真正的做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因為我們的眾志成城,所以我們才能很快的度過這場疫情,而國外為什麼這麼久了還那麼嚴重,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夠眾志成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哪位思想家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他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啟超。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一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遍佈經世、警世內涵。 《日知錄》內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日知錄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

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則將全書分作十五類,謂:“大抵前七卷皆論經義,八卷至十二卷皆論政事,十三卷論世風,十四卷、十五卷論禮制,十六卷、十七卷皆論科舉,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論藝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雜論名義,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論史法,二十七卷論注書,二十八卷論雜事,二十九卷論兵及外國事,三十卷論天象術數,三十一卷論地理,三十二卷為雜考證。 顧氏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于山”。

其對此書的價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該書影響深遠,確如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顧炎武簡介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顧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是誰?

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這句話意思是説,民族的存亡,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隨後是清朝建立。

顧炎武認為,“亡國”指的是改朝換代。是一個封建統治集團代替另一個封建統治集團的問題。而“亡天下”則是指民族、文化的淪亡,是關係到整個民族命運的大問題。“保國”與“保天下”不同,“保國”即保衞舊的封建王朝。

“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一般人不必關心。“保天下”即保衞本民族及其文化,則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的著名論點。

梁啟超把他這種愛國思想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大字。擴展資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現實意義:在中國歷史長河裏,天下富足安康的朝代相對較少,戰亂頻繁,朝代更迭時期,布衣平民也深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史風雲中洋溢着深厚的家國情懷。

歷史的變遷中,國毀則家亡。民眾為國盡心盡力,獲取天下太平,方有安穩可得。家庭不僅影響個人的成長,也事關國家的興衰。

家國情懷對當今的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仍有積極意義。當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新時代家國一體的最新表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只有每個小家美滿幸福,和諧安定,才能為國家的宏偉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建設力。《大學》有言:“家齊而後國治。”家國情懷將家庭與國家的榮辱緊密相連,讓家與國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