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典故出自誰

《左傳·莊公十年》。此典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典故出自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成語“一鼓作氣”,最早就記載於《左傳》。文中的原意是,魯國的軍隊打敗了來犯的齊國軍隊,魯莊公問謀士曹劌是什麼緣故,曹劌回答:“打仗全憑一股氣勢,擊鼓就是叫人打起精神來。

第一次的鼓,氣勢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敲得再響,也不能帶動兵馬的勁頭了。趁着對方不備的時候,咱們一鼓作氣打過去,怎麼會不贏呢。”這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

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準備進攻。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莊公再等等。

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一次擂響戰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説:“進攻的時機到了。”隨着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

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坐下休息。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爭勝利後,魯莊公問曹劌説:“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後,才能出擊呢?”曹劌説:“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

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鬆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莊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讚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這個成語的寓意主要有二。首先,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一鼓作氣、把握機會。正所謂“氣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氣,保持高度的熱情,並學會借力、借勢,才能將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地掌握要點。

其次,在做事情時,策略永遠比蠻拼重要,好的時機也必不可少,並且應該注意觀察。

一鼓作氣是哪個歷史人物

一鼓作氣出自《左傳》曹劌論戰中,講述的魯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戰者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長勺之戰講述的人物有:齊國齊桓公、魯國魯莊公、曹劌等歷史人物。

一鼓作氣出自哪篇古文?

“一鼓作氣”出自《左傳 曹劌論戰》這篇古文。上下文是: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既克:已經戰勝。

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

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裏指士氣旺盛。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説:“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這段話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論述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鋭。

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採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於化劣勢為優勢。

一鼓作氣出自哪一部書

“一鼓作氣”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原句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戰依靠的是勇氣。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開始衰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一鼓作氣”常比喻在勁頭大時一口氣把工作做完。一鼓作氣的用例1.做事要有耐心,但有時也要靠一股衝勁,做這種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2.我們的力量非常強大,戰士們一鼓作氣把敵人打垮了。

3.我軍一鼓作氣,攻下了敵人兩個據點。4.我們大家一鼓作氣,把剩下的活兒幹完。5.趁此大捷,我軍應當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6.古語説的好"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7.我們要一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8.在學校舉辦的爬山比賽中,我一鼓作氣,第一個登上山頂。9.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氣,不要打退堂鼓。10.同學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一鼓作氣出自什麼故事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的《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思是: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二通鼓時勇氣就減弱了,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消失。敵方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 曹劌正是利用這個原理幫助魯莊公擊退強大的敵軍。

一鼓作氣出自於哪裏

出自《左傳》,當時是重耳的故事。説敵人士氣正旺的時候要守住,不要和他硬拼,那麼敵人的士氣就會慢慢的降下來,等到敵人士氣降下來,我們同樣憋了一股子氣,那麼就可以將敵人打敗了。

一鼓作氣的主人公是誰

一鼓作氣的主人公是曹劌。曹劌説:“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説:“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説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

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補充説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擴展資料:《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説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敍的齊魯長勺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