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哪裏

來源於《周髀算經》當中的勾股之學。《周髀算經》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比較古老的天文學與數學著作,這本著作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主要是介紹了勾股定理。

其成書在公元前1世紀,主要解釋了當時的蓋天説以及四分曆法這兩個問題。

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哪裏

《周髀算經》的採用最簡便可行的方法確定天文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囊括四季更替,氣候變化,包涵南北有極,晝夜相推的道理。給後來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後歷代數學家無不以《周髀算經》為參考,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在任何一個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兩直角邊的平方之和一定等於斜邊的平方。在△ABC中,∠C=90°,則a²+b²=c²。

趙爽:趙爽,又名嬰,字君卿,中國數學家。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人。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

他的主要貢獻是約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該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唐初改名為《周髀算經》該書寫了序言,並作了詳細註釋。甄鸞:字叔遵,無極人,北周數學家,官司隸校尉、漢中太守。信佛教,擅長於精算,制天和曆法,於天和元年起被採用頒行。

曾註釋不少古算書,著有《五經算術》等。 另有周天和年曆一卷,《七曜算術》二卷。由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產生了幾何學。

在原始社會裏,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積累了許多有關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的知識。例如,古代的人們認識他們的獵物的形狀、大小,記住它們的居住地與打獵地之間的距離,以及打獵地在居住地的那個方位。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對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的認識愈來愈豐富,逐漸地積累起較豐富的幾何學知識。勾股定理,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指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中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為勾股形,並且直角邊中較小者為勾,另一長直角邊為股,斜邊為弦,所以稱這個定理為勾股定理,也有人稱商高定理。勾股定理現約有500種證明方法,是數學定理中證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類早期發現並證明的重要數學定理之一,用代數思想解決幾何問題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數形結合的紐帶之一。在中國,周朝時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

在西方,最早提出並證明此定理的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用演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哪裏?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周髀算經的勾股之學。黃宗羲亦對中國和西方數學進行了平行比較,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他認為西方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過是對中國古代算術的竊取和修改。

《周髀算經》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並證明了勾股定理。

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周髀算經的勾股之學。黃宗羲在有限性、無限性的觀念認識上亦有所建樹。他在數學上糾正了朱熹《壺説書》中的相關錯誤。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盤和《數術記遺》中記載的計算器的區別。

他對鄉射侯制進行了詳細數學分析。周髀算經相關:《周髀算經》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説和四分曆法。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

採用最簡便可行的方法確定天文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囊括四季更替,氣候變化,包涵南北有極,晝夜相推的道理。給後來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後歷代數學家無不以《周髀算經》為參考,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

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哪裏?

源於《周髀算經》的勾股之學。《周髀算經》的第一章敍述了西周開國時期(約前1000年)的周公姬旦與商高的對話,商高説:“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三和四時,弦則為五。

)矩就是曲尺,由兩條互相垂直的直尺做成。由曲尺所構成的直角三角形稱為勾股形,直尺短的一邊稱為“勾”,長的一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即徑隅)。商高所説的勾長為三,股長為四,弦長必定是五。這是勾股定理的一個特殊例子。

從這裏可以看出,中國很早就已知道勾股定理了。擴展資料:現傳本《周髀算經》大約成書於西漢時期(公元前1世紀)為趙君卿所作,北周時期甄鸞重述,唐代李淳風等注。歷代許多數學家都曾為此書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風等人所作的注。

《周髀算經》還曾傳入朝鮮和日本,在那裏也有不少翻刻註釋本行世。從所包含的數學內容來看,書中主要講述了學習數學的方法、用勾股定理來計算高深遠近和比較複雜的分數計算等。書中有矩(一種量直角、畫矩形的工具)的用途,勾股定理及其在測量上的應用,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定理等數學內容.在《周髀算經》中還有開平方的問題,等差級數的問題,使用了相當繁複的分數算法和開平方法,以及應用於古代的“四分曆”計算的相當複雜的分數運算.還有相當繁雜的數字計算和勾股定理的應用。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哪裏?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認為西方的幾何學來源於《周髀算經》的勾股之學。《周髀算經》原名《周髀》,算經的十書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説和四分曆法。

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並證明了勾股定理。解讀古克禮認為以前的學者大多錯誤地企圖去發現《周髀算經》作為一個整體完成的年代,因此,它們的結論是在一種假象的幻覺中獲得的。他認為,這部書是一些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分別撰述的論文集。他的做法是,首先,調查《周髀算經》的內在結構,並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章節,討論節與節之間的關係;其次,討論與各節內容有關的外部世界的資料與活動;第三,探討可能產生與各節內容相關的歷史環境。

他將《周髀算經》的整體編排打亂,把它們劃分為外篇與內篇兩個部分。其中內篇以陳子模型為主展開,取其下限在公元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