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什麼不救岳飛

包拯為什麼不救岳飛的答案是:不在一個時代

説到這個宋朝就不得不説包拯等人了,還有這個岳飛,都是在宋朝時代都非常知名的歷史人物了。

岳飛這個人大家非常的喜愛,但是大家也知道他死的非常的冤枉。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的是,包拯和岳飛其實並不在同一個時代,一個在北宋,一個在南宋。包拯是北宋名臣,據考據其生活的時間是公元999年-1062年7月3日;岳飛是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他生活的時間據考是公元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在包拯死了41年之後,我們的岳飛才出生,所以請問包拯怎麼救?

戲劇、評書等文藝作品曾把宋朝的清官包拯演繹成包青天,説他是從小沒了爹孃,是兄嫂養大的苦孩子。

其實,歷史上的包拯出身於殷實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的父親包令儀曾在宋太宗時代任職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二十八歲考中進士,三十六歲那年出任天長縣知縣。

因斷案出名,慶曆元年(1040年),四十歲的包拯調任端州(今屬廣東肇慶)知府,後屢次升遷,先後任職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開封府尹、樞密副使等官職。

包拯為什麼不救岳飛

其一,主政者重文輕武,總想着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在宋高宗跟宰相秦檜那裏,就變成了妥協投降的和談政策了,南宋廣大君臣的軟弱屈膝跟岳飛的強硬抵抗主張水火不容,必然要受到南宋權臣的排斥與打壓。

其二,宋朝趙太祖起家於五代時期後周武將,自然對五代時期武將動輒自立為帝的事非常敏感,杯酒釋兵權後,一直採取重文輕武的策略,讓文官掌握調兵權,武將掌握練兵權,文官級別比武官高,將帥與士兵頻繁調動,難以形成穩定的隸屬關係,防止了武將擁兵自重或者叛亂。靖康之變後,武將集團在抗金過程中逐漸勢力壯大,在朝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官集團跟宋朝皇帝都不願意看到武將勢力坐大,必然聯手打壓武將集團。

其三,宋高宗是在宋徽宗與宋欽宗被俘後被立為皇帝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檜也是宋高宗認命的丞相,他們君臣得勢都是靖康之變後的權宜之策,而岳飛打着雪靖康之恥的旗號,想迎回徽欽二宗,這已經犯了宋高宗與秦檜的大忌,徽欽二宗回來,宋高宗勢必要讓位與父兄,甚至性命難保,這種結果,宋高宗與秦檜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宋高宗與秦檜必然會聯手阻止岳飛北伐迎回二帝。

其四,宋高宗讓岳飛北伐,只是想打擊一下金軍,適可而止,就撤軍。而岳飛性格倔強固執,太過自我,在宋高宗十幾道令牌召其撤軍時,岳飛卻拒不執行,這就是抗命,宋高宗必然憤怒,同時岳飛手握重兵威信極高,況且要迎回二帝,這讓宋高宗感到無比的恐懼,直接促成了高宗與秦檜提前動起了殺心,最終被害死,一代抗金英雄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