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誰寫的

范仲淹。

其意思是,當官的人應該把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應該多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並且我們應該要為國家排憂解難,為百姓謀利、謀幸福。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二歲父亡,母改嫁朱氏,從其姓,名説。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範姓,改名仲淹。後歷任大理寺丞、祕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陝西宣撫史、陝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誰寫的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便暫以疏懶飲宴自我解嘲:“卑犧曾未託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在任期間,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準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來自四個州的數萬以上民夫,在范仲淹率領下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着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後來,人們感激範縣令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着他姓了範。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范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居住。當時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范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採拜謁範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範公,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慼地説,“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范仲淹對他説:“聽語氣,你不象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着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説:“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