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要投河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華夏族人,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 ) 。

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為什麼要投河

屈原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後來由於楚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致使國土淪喪,他滿懷憂憤之情,跳入汨羅江(一説丹江)自盡。從而,世人為了紀念他,便有了端午節。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

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説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

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屈原由於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並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後,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

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這種激楚的情調,在《九章》中表現得十分強烈。屈原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特別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還有意識地學習屈原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李白的詩篇,也是大量羅智神話傳説、歷史人物、日月風雲等入詩,構成一幅幅雄奇壯麗的圖畫。

屈原為什麼要投河自盡呢?

屈原投河是因為當時的楚國君主聽信讒言,不聽屈原的進諫,後面將屈原流放,在屈原被流放之後,楚國的帝王因給聽信小人的建議,於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這就導致楚國處在了一個危險的境地,屈原當時滿心苦悶,於是投河自盡了。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為什麼投河而死(簡短説明)?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投江而死的,屈原為什麼選擇自盡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原來,在投江之前,屈原因為變法不成遭奸人陷害,被楚懷王流放。第一次,屈原被流放到漢北,就在流放期間,秦楚兩國交惡,戰亂連連,楚國不敵秦國壓力最終答應秦國赴會議和。

此時屈原剛剛被流放歸來,他力勸楚王不要赴會,只怕有去無回,這明顯是秦國設下的陷阱,可是楚王不聽,他擔心不去赴會惹怒了秦王,於是就執意赴會了。

後來正如屈原所説,楚王有去無回,一到會盟地點,楚王就被秦王扣押。後來楚王死在秦國,秦楚兩國關係決裂,大戰在即,可惜此時屈原又被流放了,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這次他被流放到江南。而這一次,屈原歷經了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楚國被迫遷都,楚國大敗。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屈原便在江南投江自盡了。

屈原為什麼投河

屈原為什麼投河? 首先,他是楚國的貴族。先秦採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

楚國和其它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它諸侯只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

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 屈原著名的詩歌《離騷》,開篇就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説,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系是一樣的。

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着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裏。

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離開,他卻在感情上無法拋棄楚國,當祖國亡於秦人之手,他選擇了以身相殉。 第二個原因,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

項羽當時也並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説: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有作者在本欄目説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於荒谷,而隨從他的羣帥們則將自己囚禁於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罰。

屈瑕曾多次為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殺相殉。

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後病亡於秦。

據司馬遷《楚世家》説,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

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第三個原因,是屈原自己對於“美”的喜愛。《離騷》中,他用滿目鮮花和香草來比喻美好的事物。

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蘺和繫結起的白芷,又編織起秋蘭佩戴在身”。又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就是説“裁剪荷葉製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製成下裳。

沒有人瞭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讓我的切雲冠高高聳起,讓我的佩飾長長垂地。內在芳香與外表光澤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質量沒有譭棄。” 品德的光輝和外表的鮮美一一相扣,不單是拿鮮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滿意象的生命力也確實滲透到了人格中,讓後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離騷》中創造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新的風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為人臣的身份。這裏就要説到屈原和楚懷王的關係了。

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和楚王有血緣聯繫。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很複雜,一面對他有源於內心的忠誠和。

屈原為什麼投河而死

;     屈原投河而死的原因分別為政治上的失敗、楚王的昏庸以及新君繼位。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詩人,早年因深受楚懷王信任,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之後由於遭受到貴族排擠誹謗,前後被流放到漢北與沅湘流域,後楚國被滅,以身殉國,自沉於汨羅江。

屈原為什麼投河而死      政治上的失敗:屈原遇事不懂迂迴,在政治上,和眾朝臣結怨較深,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朝中上下都與他的意見相左,遭受到朝中權貴的排擠,從而逐漸被楚王削弱權力。

      楚王的昏庸:楚王好壞不分,是非不辨。當時秦國的相國張儀答應以城池土地相換,讓楚王派人當面辱罵齊君,事後卻違背了當初的承諾,使得楚齊失和。後因楚王信任秦國不會背信棄義,隻身前往秦國,屈原極力阻止無果,結果被秦國留下,再也沒有回到楚國。      新君繼位:由於楚懷王的兩個兒子陷害自己的父親於絕境,自己卻繼承了王位,而當時的眾多朝臣也沒有反動,甚至極力擁戴二人,只有屈原一人反對,從而受到貴族排擠,被流放外地,有心殺賊卻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