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之師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仁義之師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仁義之師

成語發音:rén yì zhī shī

成語解釋: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成語繁體:仁義之師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稱讚軍隊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仁義之兵查看更多仁義之師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如此説來,雖然謀叛之徒,倒也忠義可嘉。本帥仁義之師,何愁楊梟不滅。★清·錢彩《説岳全傳》第四十九回



仁義之師是什麼意思,仁義之師解釋,近義詞,反義詞,造句

仁義之師    [rén yì zhī shī]    [釋義]    師:軍隊。 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近義詞:仁義之兵    反義詞:暴虐之師[出處]    《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 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    [造句]  人民解放軍是仁義之師。

仁義之師 是成語嗎?

仁義之師,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yì zhī shī,意思是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

宋襄公和楚國軍隊在泓水之濱交戰。宋兵已經安排好陣勢,楚軍還沒有渡河。右司馬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趁他們正在過河尚未列隊時發動突然攻擊,那麼他們必敗無疑。” 宋襄公説:“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髮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現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全部渡河擺好陣勢後,再擊鼓進攻吧。” 右司馬説:“您不愛護我國的人民,讓國家受到損害,難道這就講道德了嗎?” 等到楚軍已渡過河來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軍,結果宋兵大敗, 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傷,3天后就死了。

仁有什麼四字成語

仁的四字成語:一視同仁、當仁不讓

1、一視同仁

意思: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出自:唐·韓愈《原人》:“是故聖人一視同仁,篤近而舉遠。”

釋義:所以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對關係近的厚道,對關係遠的舉薦。

2、當仁不讓

意思是: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衞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釋義: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擴展資料

一視同仁的近義詞:不偏不倚

意思是: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表示公正、中立

引證解釋:

不偏向任何一方

只要辦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國粹為歸宿,那是決無流弊的。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

示例:我不偏不倚,説句公平話,她固然有過錯,但是你有錯在先。

仁義之兵是什麼意思 仁義之兵的意思

1、仁義之兵,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yì zhī bīng,意思是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兵:軍隊。同“仁義之師”。

2、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弔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仁師慧智 仁師有志的意思

儒家重要倫理範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戰國時的孟軻曾着重提出,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説,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原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仁師慧智即仁義之師當以智慧治軍,也可以延伸為仁義君主要以智慧治國

仁師有志也就可以理解為仁義之師或者君主要有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