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必言,言必盡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言:説。凡有知道的,就毫無保留地講出來

知必言,言必盡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知必言,言必盡

成語發音:zhī bì yán,yán bì jìn

成語解釋:言:説。凡有知道的,就毫無保留地講出來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查看更多知必言,言必盡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我們一直強調要做到知必言,言必盡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什麼意思?怎麼去理解它呢??

指人與人之間,如老師和學生、同窗好友、要好同事,兩人一方有問題,另一方把自己知道的都説給對方,坦誠相待。

知拼音zhī zhì注音ㄓ ㄓˋ

部首矢部部外筆畫3畫總筆畫8畫

五筆TDKG倉頡OKR鄭碼MAJ四角86800

結構左右電碼4249區位5410統一碼77E5

筆順ノ一一ノ丶丨フ一

基本字義

知zhī(ㄓ)

1、曉得,明瞭: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2、使知道:通知。知照。

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什麼意思?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拼音: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jìn,簡 拼:zwbj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解釋

知道的就説,要説就毫無保留。

成語出處

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成語例句

他非常直爽,別人對向他請教,他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繁體寫法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注音

ㄓㄧ ㄨˊ ㄅㄨˋ ㄧㄢˊ ,ㄧㄢˊ ㄨˊ ㄅㄨˋ ㄐㄧㄣˋ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近義詞

知無不盡 猶言知無不言。《魏書·李衝傳》:“ 衝 竭忠奉上,知無不盡,出入憂勤,形於顏色。”參見“ 知無不言

成語語法

複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情感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say all you know and say it without reserve

俄語翻譯

выскáзывать всё,что есть на душе

“知而不言,言而不盡”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知道的卻不説,説也不全説。

文言文原文:

而其志不通矣。臣視君如天之遼然而不可親,而君亦如天之視人,泊然無愛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憂,彼不以為憂,社稷之喜,彼不以為喜。君憂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譽之則用之,一人毀之則舍之。宰相避嫌畏譏且不暇,何暇盡心以憂社稷。

數遷數易,視相府如傳舍。百官泛泛於下,而天子煢煢於上,一旦有卒然之憂,吾未見其不顛沛而殞越也。

聖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握手入卧內,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後可以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太祖之用趙中令也,得其道矣。

近者寇萊公亦誠其人,然與之權輕,故終以見逐,而天下幾有不測之變。然則其必使之可以生人殺人而後可也。

文言文翻譯:

謀略不夠深遠,就會輕率膚淺;別人與我的地位會更迭,吉凶禍福也會更替;因此籌劃謀略必須老成周到,寧願考慮得複雜深遠而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集此為“遠猶”卷,即深謀遠慮也。

他跟隨唐肅宗從馬嵬驛北上,因隨行士兵人少而多老弱,多次遭遇盜匪。李倓親自挑選驍勇的士兵在肅宗身邊護衞,拼死保衞肅宗安全。肅宗有時不能按時吃上飯,李倓悲傷不能自已,為軍中上下所讚賞。

因此肅宗想封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統領諸將東征。李泌説:“建寧王確實有元帥之才;然而廣平王李俶畢竟是長兄,如果建寧王戰功顯赫,難道要讓廣平王成為第二個吳太伯嗎?”

肅宗説:“廣平王是嫡長子,以後的皇位繼承人,如何還需要去擔當元帥之職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呢?”李泌説:“廣平王尚未正式立為太子,現在國家艱難,眾人心之所繫都在元帥身上。

如果建寧王立下大功,陛下即使不想立他做繼承人,但是同他一起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難道肯善罷甘休嗎?太宗與太上皇(即唐玄宗)之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於是,肅宗任命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要求諸將都服從他的號令。李倓聽到這件事,向李泌致謝説:“您這樣做正符合我的心意。”

此文出自北宋文學家·蘇洵所著的《衡論·遠慮》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4),蘇洵得歐陽修推譽,將其二十二篇文章推薦給朝廷,名動京師,文人競相模仿,因此,他的文章名曰《衡論·遠慮》。

洵出身寒微,少喜遊蕩,年已壯猶不知書,其父蘇序亦縱而不問。年二十七始大發憤,然屢試不中。嘉祐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簡、張方平薦,得識歐陽修,為座上客。修稱其文有長厚之風,並薦洵於朝。修知禮部貢舉,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

自是父子三人名動京師,後生學者皆尊其賢,學其文,以為師法,蘇氏文章遂擅天下。以修舉薦,朝廷兩次召洵試策論於舍人院,洵辭不就,遂除洵試祕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禮書,以洵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書成,方奏未報,齎志以歿。

作者簡介: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