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標準

在我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進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濕度等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從現代氣象學上劃分,北温帶的秋季在8月23日(處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帶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滿)。現我國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温變化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按候平均氣温法,判定入秋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温介於10℃-22℃即可視為入秋,成為“簡標”;二是:連續5組滑動平均氣温低於22℃。

入秋的標準


入秋標準

在氣象上,入秋的標準是當某地5日滑動平均氣温連續5天小於22℃,小於22℃的首日為入秋日,或者只要某地日平均氣温的5天均線,穩定低於22℃,即可判定入秋。

入秋標準

入秋即進入秋季,傳統上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意味着降雨、風暴等趨於下降或者減少。

入秋後自然界中的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於蕭索成熟,樹葉發黃或者變紅,草漸漸枯萎發黃。

秋季熱氣漸消退、晝熱夜涼、氣温慢慢降低,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

進入秋季的標準?

在我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進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濕度等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

從現代氣象學上劃分,北温帶的秋季在8月23日(處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帶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滿)。

現我國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温變化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

按候平均氣温法,判定入秋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温介於10℃-22℃即可視為入秋,成為“簡標”;二是:連續5組滑動平均氣温低於22℃。

一組滑動均温指當天均温加上前四天均温除以5,得出5天滑動平均氣温,這是“滑標”。進入秋季,意味着炎熱天氣已過去,開始涼爽。

氣温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並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後趨向“乾燥”、“涼爽”氣候特徵。

根據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四季,其指標是平均氣温低於10℃的時期為冬,高於22℃時期為夏,10~22℃期間分別為春、秋季。

氣象學上採用的候平均氣温的秋季標準是:炎熱過後,五天平均氣温穩定在22℃以下時就算進入了秋季 ,低於10℃時秋季結束(平均氣温:同一天內0時、6時、12時、18時四個時間段的温度平均值),進入冬季。

連續5日平均氣温低於多少度為入秋

在氣候學上,常以立秋之後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温穩定在22℃以下的始日劃分為秋季開始。

根據氣候和平均温度劃分四季,其指標是平均氣温低於10℃的時期為冬,高於22℃時期為夏,10~22℃期間分別為春秋季。陰曆七至九月從立秋到立冬,陽曆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在中國秋季從立秋開始,進過初秋、中秋和深秋,到立冬結束。

氣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學標準是:炎熱過後,五天平均氣温穩定在22℃以下時就算進入了秋季,低於10℃時秋季結束。

/"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kqb_img_alink">/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擴展資料

秋季的主要特徵有:

1、進入秋季,太陽高度角漸低,温度漸降;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

2、秋季是收穫的季節,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亞熱帶地區,相對於夏季,秋季的氣温明顯下降。

3、進入秋季,北方冷空氣不斷侵入,但勢力不是很強,常在我國北方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華西常有綿綿秋雨出現。秋季的氣温會逐漸下降,但是一般較冬季緩慢。

4、由於乾濕狀況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秋季會出現陰冷多雨,或乾燥涼爽的氣象狀況。在較冷的深秋,由於晝夜温差大,白天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凝結,或為露,或為霜。

5、秋季的主要氣象災害有:華西秋雨、南方寒露風、霜凍及低温冷害。

參考資料來源:/#1_3"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秋季">百度百科-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