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逐鹿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中原:古代指我國中部;跟邊疆相對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權或爭逐的對象。舊時比喻羣雄在中原爭奪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中原逐鹿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中原逐鹿

成語發音:zhōng yuán zhú lù

成語解釋:中原:古代指我國中部;跟邊疆相對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權或爭逐的對象。舊時比喻羣雄在中原爭奪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逐鹿中原 查看更多中原逐鹿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北伐戰爭時期,幾支軍閥武裝中原逐鹿,使百姓深受其苦。



中原逐鹿是什麼意思

中原逐鹿的釋義: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解釋】: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近義詞】:逐鹿中原。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釋義中原:我國中部平原;逐:追逐;鹿:比喻政權或爭逐的對象。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示例郭孝成《陝西光復記》:“當~之時,正豪傑從龍之會。”

中原逐鹿來歷

“中原逐鹿”也作“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漢書·蒯通傳》也有類似記載。

蒯通,范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人。原名徹,史學家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將其更名通。蒯足智多謀,胸懷經天之志,在歸附韓信後,曾勸韓另立門户,與項、劉三分天下,但韓沒有采納。不久,韓因與人密謀叛劉,被呂后誘殺。

劉邦得知此案與蒯通有涉,即下令拘捕之,並要煮死他。蒯大呼冤枉,對劉説:“秦朝失去天下(秦失其鹿),天下豪傑欲爭奪之(天下共逐之),誰都想幹一番似你所幹的事業。這樣的人太多了,你能把他們殺絕嗎?”漢王聞之有理,於是赦免了他。

中原逐鹿是什麼意思?

【拼音】 zhōng yuán zhú lù

【解釋】 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例子】

【近義詞】 逐鹿中原

【相關】百度“中原逐鹿”

“逐鹿中原”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從商王開始的“逐鹿”活動,備受歷代統治者的喜愛,因而將鹿喻為“帝位”“國家政權”。“逐鹿”之舉便成為政治家們爭奪政權的代名詞。成語“逐鹿中原”就是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比喻很多人為奪取政權而征戰。此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據記載,楚漢爭霸時,齊地有個叫蒯通的辯士,認為天下的勝負將取決於韓信,於是假扮看相之名,前去遊説韓信。

蒯通見到韓信後説:“將軍難道沒有聽説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道理嗎?將軍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挾難賞的大功,若不自立為王,何處是你的歸宿呢?”韓信聽了,連連推辭道:“請你不要再説了,漢王待我不薄,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於是,韓信謝絕了蒯通的建議。後來,劉邦依靠韓信滅了項羽。但漢朝建立後,劉邦反而不信任韓信,解除了他的兵權,而後把他貶為“淮陰侯”。韓信對此非常不滿,暗中聯絡在鉅鹿(今河北平鄉縣)駐防的陳郗,伺機起事。陳郗不等時機成熟,就提前宣佈反對劉邦。劉邦親自領兵去討伐。韓信裝病,暗中準備做內應,結果呂后和丞相蕭何知道消息後,設計把韓信騙進長樂宮抓住,並以謀反的罪名殺了他。

韓信死後,劉邦下令抓來蒯通,要治他死罪,對他説:“你鼓勵韓信反叛我,我今天殺死你,你還有何話可説?”蒯通面無懼色,十分鎮靜地説:“人各為其主,那時候我只是效忠韓信,並不是效忠你呀!再説,當初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之時,諸侯並起,這種情形猶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來追逐它,誰有本事誰先得到它。與你爭天下的人很多,因為力量不夠而失敗,你儘可以殺掉他們!如今你要殺我就動手吧。”劉邦聽了蒯通這一番話,覺得也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