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成語發音: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成語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語出處: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查看更多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近義詞>>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是什麼意思?

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

一、原文:出自  秦朝李斯所著《諫逐客書》。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二、譯文:因此,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們的恩德。

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當年,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羣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説:“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説:“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文中還列舉了其他例子來説明逐客的敝處,來勸説秦王。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曆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國承相的門下,由於巧舌善辯,被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看中,任命為客卿。客卿呢,就是外來的官員。

李斯輔佐朝政二十多年間,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李斯也升為丞相。他又提出了許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國富強。至今,泰山還保存着李斯撰寫的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對於漢字演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這段話出自秦國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意思是説:泰山不拒絕微小的塵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不拒絕細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度。這是李斯為了奉勸秦王讓他不要驅逐六國人才,建議把這些人才匯聚在一起,才能幫助秦王成就霸業。

  但是,我卻從這句話中看到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堅持的力量。我們平時的一些微小行為,在歲月的長河裏,既有可能成就一個人也有可能毀滅一個人。

  每天看書五頁,看似不多,但是十年以後呢?

  每天學習一點專業知識,看似用處不大,但是十年以後呢?

  每天學習一句英語,看似效率不高,但是十年以後呢?

  ……

  十年以後你極有可能會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十年以後你極有可能會成為本行業的行家裏手;十年以後你極有可能會與外國人無溝通障礙……

  反過來也是如此。

  一時的好吃懶做,不算什麼,但是一生的好吃懶做必然會換來貧窮;

  一時的貪杯好酒,不算什麼,但是天天如此必然會一事無成;

  ……

  我們選擇了何種行為習慣,我們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老子》第64章中寫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喜歡看蒼天大樹,我們喜歡觀九層之台,我們喜歡是詩與遠方,我們渴望輝煌,喜歡成功,但是忽略了所有的輝煌與成功都來源於平凡。

  沒有過程的結果,就是空中樓閣,就是水中月鏡中花。很多時候,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只要我們把事情的過程做好,做到盡善盡美,做到萬無一失,事情的結果就不會差到哪裏去,好結果自然也會來,這也是“事在人為”的關鍵所在,“為”是重點也是核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喜歡結果,想着不勞而獲,對過程卻是熟視無睹,甚至不願為過程做出太多的努力,因為我們太想找到成功的捷徑和祕籍了。

  其實成功那有什麼捷徑,運氣又不是每次都有,唯有自己的努力與積攢我們才可以完全的自我掌控。

  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不讓土壤,不拒細流,十年以後我們也可以成為小山和河流。

  我的一位朋友用了十年的時間過了初級、中級、高級、註冊會計師、註冊税務師,前兩年進入了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她不是名校畢業,也沒有高的學歷,而是一名極其普通的專接本學生;

  我的另一位好友他用十年時間過了二級建造師、一級建造師、註冊規劃師人民大學進修,去年考研失敗今年又再次出發。他的學歷也不高,一名普通的專科生。

  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如果我們努力過還沒有得到結果,只能説明我們的努力出了問題,要麼就是努力的還不夠。

  所有的堅持不會是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帆風順,而是經過歲月檢驗的堅不可摧,始終如一。

  沒有經過腳步丈量過得千里之行,即使到達千里之外又能怎樣?

  沒有經過汗水澆灌過得收穫,即使拿到了果實又能怎樣?

  心裏會有缺憾,會有不安,經不起推敲,更經不住考驗,因為基礎不牢。基礎不牢,走的越遠失敗的也會越慘。

  堅持下去,堅持自己所想堅持的,不要急着問結果,而是要把堅持的過程做好。只問付出,不問收穫,即使沒有收穫也會心中無憾。不過,我想以這樣的態度去付出,怎麼可能會沒有收穫!

 

 

 

熟語“泰山不讓土壤”是什麼意思?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這段話出自秦國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

言內之意是説,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

言外之意,是奉勸秦王不能把六國的人才驅逐出秦國.秦王也正是因為沒有驅逐出這些個體力量看起來比較微弱的人,彙集了這些人的力量,最後才統一了天下而成為“千古一帝.”

這句成語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他是楚國人,他看到秦國的實力雄厚,有可能吞併天下,他就來到了秦國.

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國承相的門下,由於巧舌善辯,被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看中,任命為客卿.客卿呢,就是外來的官員.

這個時候啊,韓國給秦國派來了一個姓鄭的水工.水工呢,用今天的話來説就好比是一位水利工程師.他給秦國出了個主意,讓秦國開鑿一條巨大的渠,也就像是運河呀.引這個涇河的水來灌溉農田.其實這是個計謀,就是用浩大的工種來耗費秦國的實力,讓他沒有力量再打韓國.

開工之後呢,秦王發現了這是個計謀,很生氣,要殺這個姓鄭的水工.同時這件事呢,也引起了秦國原來的這些大臣對客卿的不滿,請求秦王下逐客令.也就是把這些客卿給趕走.那麼李斯呢,也在被逐之列.

這個時候,李斯上書秦王,勸諫秦王,他説用人呢,不能只用秦國的人,要廣泛地網羅人才,這是符合秦國利益的.他還引用了當時的一段俗話,那就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他用這個泰山為什麼能大呀,河海為什麼能深呢,用這個道理來勸秦王不要下逐客令.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逐客令,進而重用李斯.

李斯輔佐朝政二十多年間,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李斯也升為承相.他又提出了許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國富強.至今,泰山還保存着李斯撰寫的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對於漢字演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拘一格用人才,咱們用人呢,不能只對本鄉本土親戚朋友才信任,應該是五湖四海,所以這句成語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